返回顶部

华蓥市扶贫经:由救助式向“造血式”转变

http://www.scol.com.cn  (2017-01-03 20:44:18)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刘川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华蓥市坚持把“发展产业+培训就业”作为最长效增收支撑、最根本的脱贫路子,坚持以市场化思维,将贫困户纳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运营、市场化营销”的现代产业链条之中,让贫困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推动脱贫攻坚由救助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

贫困人口“坐收”红利

“我们村的产业基地预计后年初挂果,到时候村民就可以在家里‘坐收’红利了。”2016年12月28日,华蓥市溪口镇平桥村“第一书记”张华对记者说道。

据了解,平桥村引进业主承包村里的500余亩荒山种植了优质甜橙和脐橙,按照协议,村民除按土地面积领取一份土地租金之外,还将按照一定的比例参与收益分成。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华蓥市将财产性收入作为普惠的增收途径,着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该市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在6个首批计划脱贫村建立花卉、银杏、油樟等特色产业基地5700余亩,基地建成后折资入股龙头企业(股权归村集体)或无偿移交给村集体公司,贫困村按股分红或自主经营取得收益后,量化分配时向贫困户倾斜。

同时,该市将500万元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资金量化分配给25个贫困村,自愿入股到国有农投公司,再由农投公司投资到效益好的农业企业,农投公司按7%的年收益率分配给贫困村,每年2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可实现财产性增收超过35万元。贫困户可自愿选择以保本分红方式与农投公司合作,将扶贫小额贷款交由农投公司运作,农投公司按一定的收益率给予贫困户保本分红,贫困户最高可实现年增收1400元。

该市还在6个首批计划脱贫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将村内闲置资产以入股形式交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力争2017年25个贫困村全部建立村集体公司。明月镇竹河村等4个沿江贫困村创新“复三七”利益联结机制,已连片发展特色桃李种植1200亩,既盘活了撂荒地,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关键词:经营性收入

贫困人口家门口挣钱

“为让村里的贫困户如期脱贫,我们建立了合作社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工作机制,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鸡苗的代购、代孵、代育和防疫服务,将鸡苗育至32天后再交给贫困户饲养,为贫困户脱贫拓宽了道路。”2016年12月30日,华蓥市永兴镇造甲沟村“第一书记”禹华全介绍道。

近年来,华蓥市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将经营性收入作为坚实的脱贫基础,完善推广“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千家万户小农业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农产品商品率和效益最大化。

基于该市绝大多数贫困对象分散不成片、人均耕地少的实际情况,不以面上大产业代替精准入户项目,量身定制庭院经济发展规划,精心打造以“小种植、小果木、小畜禽、小水产、小加工”为特色的“五小”庭院经济2071户,并由村集体公司或村支两委统一收售给帮扶单位食堂、工商企业和餐馆宾馆,庭院经济成为产业脱贫的“华蓥名片”。

同时,该市积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连片发展葡萄、花卉、蜜梨三大农业特色产业近10万亩,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劳务服务、反租倒包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积极建立“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贫困户”模式,种养大户或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免费提供优良品种,依协议价或者市场价全数回购,保证贫困户种养“零风险”。

关键词:工资性收入

贫困人口实现劳动致富

“现在我在企业上班,一个月能够挣两三千块钱,虽然钱不多,但是细水长流嘛,我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的。”2016年12月27日,在华蓥市工业园区一家企业上班的古桥街道办事处回龙村村民唐瑞芳说道。

近年来,华蓥市将工资性收入作为贫困户稳定的增收渠道,整合华蓥职校、农机校、农广校、旅游培训学校等各类职教资源,创新设立全市职教中心,通过“市内定点培训+市外委托培训”模式,带动有劳动能力的2800余名贫困对象至少掌握1门致富技能;发动企业创办“扶贫车间”,扶持180余户贫困对象通过家庭作坊式代工,年增收最高达1万元;依托电子信息产业、旅游商贸、城镇开发等吸纳贫困对象就近就业2300余人,有就业能力的贫困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同时,针对易地扶贫搬迁、C/D级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量大的实际,镇村结合适龄待业人员状况免费开展劳务培训,组建以贫困对象为主的扶贫劳务服务队,为危房改造、“五改三建”等扶贫工程提供微利劳务服务。目前,全市已成立30余支扶贫劳务服务队,可带动务工贫困对象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坚持因事设岗和“新开发”原则,2016年以来,新开发场镇管理、保绿保洁等镇村公益性岗位545个,全部用于兜底安置贫困人口就业。(周松林)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