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邻水:精准脱贫的实践 ——易地扶贫搬迁篇

www.scol.com.cn  (2018-06-11 17:53:31)  来源:广安日报  
编辑:刘川  

连日来,记者深入邻水县子中乡、石滓镇等地,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问搬迁户,看产业发展,被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穷窝窝”、过上幸福新生活的喜悦深深感染。

为改善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近年来,邻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为实现贫困群众的“安居梦”而精准发力,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6年以来,全县已搬迁安置2158户6743人。

好政策让群众愿意搬、“搬得出”

邻水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县,自然条件恶劣,居住环境差。改善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是该县脱贫攻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6月4日,记者乘车来到子中乡沙坝子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该安置点的房屋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工人正在铺设管道、安装室内吊顶。“目前,该村的两处安置点都已进入最后的建设阶段,正同步推进配套的道路、院坝、健身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子中乡党委书记唐伟新说。

看着马上就要完工的新房,即将搬迁的村民满心欢喜。沿着该村的通村公路,记者走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欧家国家中。“我们一家3口住的是年久失修的土墙房,一到下雨天总担心房屋垮塌。”欧家国说,最近,他几乎每天都要去安置点“跟进”新房的建设进度,“新房既宽敞又安全,希望能早点搬进去。”

记者了解到,沙坝子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涉及贫困户27户、82人,建成后可有效解决他们的住房安全问题。而在邻水,像沙坝子村一样,在建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还有许多。

该县是如何做到让群众愿意搬、“搬得出”的呢?该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上下联动,协同解决搬迁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同时,按照“建房不举债”的要求,严格执行“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人均自筹资金不超过2000元、户均自筹资金不超过10000元”的规定,保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不因建房而举债、返贫。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该县在住房选址上,优先考虑靠近园区、景区、基础设施较好、有产业基地的区域,坚持进社区、进中心村、进场镇,遵循“有地灾隐患不选、群众不满意的不选、基础难改善的不选、无发展后劲的不选”的四不原则。同时,严格按照贫困户申请、村组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告、县级审批的程序确定易地搬迁对象,充分尊重搬迁户的意愿,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自愿、聚散结合、产业配套、宜居宜业”的原则,由搬迁户自主选择分散安置或小规模集中安置。

好设施让群众常住“安乐窝”

在沙坝子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翘首期盼时,石滓镇花房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已沉浸在入住新家的喜悦里。

6月5日上午,记者在花房村遇到了正在清扫通村公路的村民黄剑飞。“我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仅居住环境与以前相比,就有天壤之别。”黄剑飞说,易地扶贫搬迁后,他还申请到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打扫通村公路的清洁卫生,每个月有400元工资,加上其他收入,现在他家每月的收入超过了3000元。

在黄剑飞的邀请下,记者来到他家新房所在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放眼望去,该安置点内房屋排列整齐,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庭院前的菜地里蔬菜长势旺盛……

走进黄剑飞家的新房,客厅、卧室、厨

房、卫生间等一应俱全,收拾得十分整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出行方便了,子女读书也近了。”黄剑飞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高兴地说。

“居住条件好了,大家的精气神更足了,也自觉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花房村第一书记王超说。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该县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自2016年至今,建设道路1138.8公里、引水管网446.1公里、院坝及广场24万余平方米以及其他附属基础设施,实现安置点水、电、网户户通,极大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发展产业、扶持就业、进行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发展庭院经济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有依靠。

同时,该县成立易地扶贫搬迁住房质量监督小组,各相关乡镇、村也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形成三级质量监管体系,对住房建设进行全程监督,并聘请第三方监理机构对住房建设质量全面跟踪评估,确保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成群众满意的安全房、放心房。

好产业托起群众“致富梦”

易地扶贫搬迁后,如何实现稳定增收,是搬迁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邻水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把解决好搬迁群众长远生计作为目标,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到哪里,产业基地就建设到哪里,将安置点建设与产业培育作为整体联动打造,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

柑子镇桅子村安置点对面的山坡上,专门为贫困搬迁群众打造的50亩李子园生机勃勃。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村民黄家坤,不仅在李子园务工每天有50元收入,还能按照“2+2+6”模式(20%属于搬迁户+20%属于村集体+60%属于原土地所有者)参与李子园分红。

花房村因地制宜发展的700亩蜜冠李、500亩的中药材产业基地,也带动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增收。该村村民胡秀兰的丈夫患有心脏病,受疾病困扰,她家多年来一直住的土墙房。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胡秀兰一家搬迁到了安置点,还以每亩200元的年租金流转了土地,现在她在产业基地务工,每天工资为50元。

冷家乡偏桥沟村、五家沟村、挖断山村的安置点,发展苗木基地1000多亩、香椿基地800多亩、花椒基地800多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务工的方式,人均增收800多元。

…………

一处处安置点与产业基地融合互动,尤其是贫困程度深、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的地质灾害沉陷区、旱山区、二环山区、水淹区四大区域,因地制宜发展脐橙、伏淡季水果、蔬菜、畜牧、生态旅游等产业,让易地扶贫搬迁真正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搬得出、稳得住,最终的目的是能致富。近年来,邻水县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统筹推进安置点建设与产业发展,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分户施策,实施“搬迁+集体”“搬迁+企业”“搬迁+合作社”等后续脱贫方式,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业等特色产业,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农旅结合、三产互动发展等脱贫产业示范带,增强搬迁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有效促进了搬迁群众持续增收。(许超贵 熊兴文刘伟)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