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前锋:摘帽奔小康脱贫再出发

www.scol.com.cn  (2018-04-18 17:06:42)  来源:广安在线  
编辑:刘川  

4.5米的通村公路,铺就了村民的致富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改造成了漂亮的川东民居;村里种下的200亩枇杷已经挂果,即将迎来收获……4月16日,前锋区大佛街道办事处曹家村党支部书记杨绍勇兴奋地对记者说,曹家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今后要在家禽养殖、发展产业方面多下功夫,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2017年10月27日,省政府发出通知,前锋区与其他4个区市县在全省率先实现摘帽时,底子薄、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的曹家村仍是贫困村。

不到半年时间,记者重返曹家村采访时,曹家村和前锋区其他28个贫困村一起甩掉了穷帽子。

脱贫“摘帽”并不等同于全面建成小康,区委副书记、区长米亮语气坚定。贫困村贫困户没有完全退出,前锋区绝不能一脱了之、一摘了之,要持之以恒、苦干实干。

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快马加鞭的发展路上,为兑现不落下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决战贫困再出发!

干群齐心致富奔康信心足

4月17日早上7点不到,前锋区代市镇帽合村村民王清悦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去年,他家种植的西瓜喜获丰收,今年,尝到甜头的他扩大了种植规模。

“今年新培育的西瓜苗已经栽下去了,现在每天都要到地里看看瓜苗的生长情况。”与王清悦一样忙碌的,除了村民,还有第一书记陈刚,西瓜苗的管护十分重要,这几天,他正准备邀请村上的种瓜“达人”肖安银给大家进行技术指导。

帽合村,因条件差、产业滞后,村民曾对脱贫深感无望。这两年,在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上下齐心,将西瓜做成了富民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近4000元。

现在,村里不仅发展起了西瓜产业,还种起了柠檬,村民们个个争相致富甩穷帽。

在帽合村东北方向34公里处,是身处大山深处的光辉乡高岭村。尽管基础条件相对较差,但群众脱贫的信心同样很足。

因意外导致腿部残疾,需靠拄拐杖行走的贫困村民郭龙成在村干部的帮扶下,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还学到了好技术。

“去年,我家仅养羊就收入4万多元。”依靠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的郭龙成今年还准备大干一番,“再养点鸡和猪,争取离全面小康更进一步。”

走在前锋大地上,到处是昂扬向上的火热场景,随处感受的是贫困群众蓄势待发的力量:曹家村右眼失明的村民邹云亮,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帮扶下,不仅通过养羊脱贫了,还成了致富带头人;曾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又没有稳定收入的虎城镇双河村村民陈世平,不仅有了“正式工作”,还发展起养殖业,年收入过万……

脱贫奔康,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摘掉穷帽的前锋区,脱贫攻坚并未止步,在扶贫一线,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和职工与贫困群众携手并肩,脱贫奔康麓战正酣。

找准路子产业发展山乡旺

在前锋区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村民们的幸福感更多了,获得感更强了。

观阁镇大坝村贫困村民袁忠斌,当初因既要供孩子上学,又要供养年迈的双亲,日子过得紧巴巴。自村上发展起花椒产业,他不仅以自家的土地入股,还成了花椒基地里的产业工人。

今年,让他更高兴的是,村里的花椒已挂果,他将和村上其余54户贫困户一样,从入股土地的花椒收益中获得30%的利润。

大坝村的花椒产业,托起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梦。而小井乡莲花村,一片片绿油油的枳壳,早已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该村8组村民曾宗元望着长势正好的枳壳欣喜不已,“我们家种了10亩枳壳,去年有两亩多挂果,收入过万。今年,随着枳壳大面积挂果,收入将实现翻番。”

不光是曾宗元一家从枳壳种植中获得收益,去年,莲花村光枳壳一项,全村人均收入达1500元,村集体人均收入超过400元,远远高于省定人均6元的标准。

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

“政府搭台,产业带动,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动起来,用双手创造财富,保证彻底脱贫。”前锋区扶贫移民局局长杨东南给出答案。

随后,立足现有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结合贫困村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在前锋区布局开来,小井乡的枳壳,桂兴镇、龙滩镇、光辉乡的高山茶叶,观塘镇、虎城镇、观阁镇的青花椒,代市镇、观塘镇的红芯柚等特色产业迅速兴起。

产业的发展,绿了前锋山头,鼓了群众腰包:2017年,前锋区特色优势产业为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700元。

然而,如何让群众在产业中分得的“蛋糕”更大?前锋区又将目光瞄准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贫困村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杨东南说,前锋区摘帽后深入总结、聚焦聚力,瞄准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难题,创新实施“产业带动、产品加工、劳务输出、村企合作”四大发展模式,村级集体经济迅速壮大。

目前,全区94个贫困村全部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同时,依托建成的产业基地、脱贫致富产业园,推动38个原来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4万元。

建立机制脱贫奔康步伐稳

4月17日上午,观塘镇白鹤村,风貌塑造后的房屋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记者跟随该村村支部书记陈武全到村民曹秋花家走访。

“现在帮扶政策好哦!”曹秋花告诉记者,她和丈夫原本在外地打工,后因自己患了尿毒症,便决定回乡治疗,由于医疗费用开销大,生活十分艰难。村干部了解了她家的情况后及时进行预警,并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

现在,享受了低保、城乡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救助措施的曹秋花说,自己看病再也不愁了。

在陈武全手里,记者看到一本特殊的台账,其中一页详细地记录了曹秋花的情况。

“住房、教育等都没问题,就是医疗这一项未达标。”陈武全说,其实,这本台账就是一部“预警器”。每月,村里都有专人走访,对返贫风险户和临界贫困户的出行、住房、医疗、教育等7项内容进行比对,一旦发现有未达标项,及时预警。

“脱贫攻坚不能只盯着未脱贫的群众,对于已经脱贫,但有返贫风险的群众,或因疾病等原因可能致贫的非贫困户,同样需要重视。”前锋区扶贫移民局副局长苏明仁说,去年5月,该区创新实施了“十看五帮三机制”,对脱贫户和处于临界点的非贫困户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开展“回头看”“回头帮”。

代市镇会龙村村民贺德发是2014年脱贫户,去年初,老贺的儿子患冠心病,存在返贫风险。村干部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预警”,并开出防止返贫“药方”,及时化解了老贺一家的返贫风险。

目前,前锋区“十看五帮三机制”已全面渗透到了产业发展、住房改善、生活质量提升、脱贫政策落实等方方面面。

数据显示,前锋区已为131户返贫风险户、57户临界贫困户量身定做帮扶方案,区政府设立了300万元“十看五帮三机制”专项储备资金,今年以来共实施帮扶项目147个,确保了群众脱贫不返贫。(兰林前广安日报 刘定春)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