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 (217)| 年过花甲搞事情 老支书搞了件大事情

2020-10-13 11:15: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李天锐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楚瞳 何浩源 李天锐 徐莉莎)  9月末,花椒树的除草期进入了2020年的最后一季。

雨,不急不徐地下着。广安市前锋区虎城镇水口村花椒基地里,两名妇女喊一声“1、2、3”,一起将一堆杂草薅进田边的壕沟里。浩瀚的3000亩花椒地里,随处可见戴着草帽的村民,挥舞着锄头,除掉那些不仅会与花椒树争夺养分,还可能滋生虫害的杂草。

65岁的唐际轩沿着宽阔的水泥路,从这块田,察看到那块田,间或与村民唠两句家常,并回答了川观新闻记者的疑问:“除草、杀虫,必须按季节来。除了刀锋下雪,都要做。”

3个月前,唐际轩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他改不了爱在花椒地里转悠的“毛病”。因为,花椒基地的建成,是他当村干部约30年的时间里,“做的最大的一件事”。

“叉叉裤”交情 实现土地流转

3000亩基地建设,地,是关键。村民愿意土地流转,更关键。从小在水口村长大的老支书唐际轩,靠着“叉叉裤”交情,实现了土地流转,为基地建设立下一功:“我在村里时间长,和好多乡亲都是穿‘叉叉裤’一起耍大的,所以他们相信我。”

1980年,35岁的唐际轩当了村里的文书。上世纪90年代初,他推却了当村主任的机会:“那时候觉得自己本事不够,干不下来。”1992年,为了供养上大学的孩子,他前往东莞打工。2001年重回水口时,他走上了村支书的岗位。

水口村老支书唐际轩

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唐际轩发现,由于水口村距离广安火车站所在地的前锋城区,只有半个小时车程。由于交通相对便捷,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虽然这让村子不算贫困,但留守的老人,也只是种植着现有的一亩三分地,靠子女寄钱养家。因大量人员外出打工,造成村里大量土地荒芜,村庄本身的发展前景并不算太好。外出打工让唐际轩的视野更加开阔,他开始筹谋着要搞点事情,发展产业实现家门口:“土地不浪费,老人也不用伸手找儿女拿钱。”

然而,没有门路的唐际轩,即使2009年出任村支书,似乎还是困在原地,找不到根治土地荒芜的好办法。

转机,出现在2017年。

那年,虎城镇开始以水口村为中心规划实施一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及农产品经济项目,以招商引资方式发展高标准花椒产业,规划发展1.2万亩,其中水口片区3000亩为核心区。

消息一出来,唐际轩高兴坏了,他敏锐地觉察到改变水口村的机会来了。这一年,他已经62岁,亦已白发如雪,随时可能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但他只有一个心思:一定要把花椒基地搞起来,即使退下来也不放弃。

建立起花椒基地并不容易,很多村民种了一辈子地,又有子女供养,觉得生活尚可,不愿意把土地拿出来流转:“老百姓只算购买种子、农家肥之类的成本,因为是自己种地,他们觉得人工不是成本。”于是,唐际轩一家一户做工作,给村民算账,让他们明白把土地流转出去种花椒收益更高:“花椒基地建好后,可以在基地里获得务工收入,还有土地流转的租金,也给儿女减轻负担。”

靠着穿“叉叉裤”的交情,唐际轩说服了乡亲们。三年多以后,他仍清楚地记得花椒基地相关的每一件事:

2017年9月25日,水口村和业主签订协议;

2017年9月28日,水口片区花椒基地动工;

……

2020年8月,水口片区花椒基地迎来第一季青花椒丰收。

“返乡情”留人 践行可持续发展

水口村地势平坦,3000亩花椒基地上建起了观景平台。入眼处,四野的花椒树郁郁葱葱。雨后初晴的天空下,地里劳作的大多是60岁上下的老人。当他们的年纪越来越来,花椒地谁来耕作、除草、杀虫?瘦削而干练的唐际轩笑了:“在外面打工的人,年纪大了就会想家,他们会回来。基地里的活很轻松,最适合上年纪又可以劳动的人做。”

水口村村民张宗坤、黄纯翠老两口,证明唐际轩了所言非虚。如今的水口村,虽有700多户人,却只有30余户插花式脱贫户。老两口曾经因为儿子患癌症致贫,又要抚养两个年幼的孙儿,生活越发艰难。花椒基地建成前,两老口只能守着土地生活,一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现今,只要参加花椒地里除草、修枝等轻松的工作,做一天就能带给他们1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有10000多元的收入。我们年纪大了,重活干不得,基地的事轻松。”

水口村村民张宗坤(右)、黄纯翠老两口

正常情况下,花椒树定植后,2–3年就可以开花结果。一般自第10年以后即进入大量结果期,一般盛果期年限10—15年,长的可达20年。事实上,水口村现有的100多位留守老人,并不能完全解决基地的务工需求。唐际轩大多数时候,都会从邻村请人帮忙:“我们的工作,就是基地建成后,为业主做好服务。要劳动力,肯定想办法找。”

目前,包括水口片区在内的青花椒基地已成为广安前锋区现代农业发展新增长极,观景平台上,电子显示屏正在印证基的高科技含量—智能农产品监测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能监测基地的空湿、风速、风向、雨量等信息,并一一显示在电子屏上;还通过田地旁的太阳能灯,监测病虫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风向调整打药的方向,根据空湿决定是不是需要浇水……”

水口村花椒基地负责人刘培珍介绍智慧农业监测系统

实现了高科技的管理,“广安青花椒”业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甚至走向了法国市场。但3000亩乃至更多花椒基地的青花椒,销售往何处?水口生区青花椒基地业主刘培珍带来了答案。这位开办物业管理公司10余年的重庆人,将发展青花椒产业视为自己企业的第二大产业,其旗下物管公司涉及200多个小区,有近10万业主:“一到丰收季,我们就会通过业主平台推销青花椒,销售没有太大问题。”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扛起锄头,说笑着穿过阡陌纵横的花椒地,走向家的方向。水口村的俨然屋舍间,突然跑出一只狗来,在人群中撒起了欢。

白发如雪的退休老支书唐际轩,在暮色中又一次向他牵挂的花椒地告别。这一辈子,干成了这件大事,但是他村干部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视频剪辑 吴迪(实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