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华蓥:“三张面孔”看天池湖之变

http://www.scol.com.cn  (2017-09-05 14:56:59)  来源:广安日报  
编辑:刘川  

8月30日,雨后的天池湖,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蓥山中。

“天池湖正变得越来越美。”每天在华蓥山天池湖水利风景区中负责垃圾打捞的天池镇王家坝村村民沈国银说,自从天池湖成为饮用水源地后,大家日益重视对湖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天池湖的水质不断变好,环境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

“湖畔移民”刘安立:

开展水源保护,水质变好了

得知记者想了解天池湖的变化,天池镇伍家坳村1组村民刘安立直接打开自家厨房中的水龙头,盛了满满一碗水。

“这就是天池湖中的水,现在水质变好了,这碗水完全可以直接喝。”刘安立指着碗中清澈的水告诉记者,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天池湖没有了污染源,水变得很干净,饮用起来也让他特别放心。

“不过,天池湖也有过一段不好的岁月。”1998年,时年35岁的刘安立从天池镇刘家码头搬迁到了伍家坳村。当时正逢开发天池湖,为了发展经济,一些村民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等资源,建起了煤窑、石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除了开煤窑、石场,大家也到天池湖里钓鱼、打鱼。”刘安立说,他自己就曾经加入过打鱼的队伍。

刘安立说,在村民腰包渐渐鼓起来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据他回忆,每逢天池湖涨大水,很多垃圾被冲上岸。垃圾冲上岸后,除了少部分被村民当作柴禾烧掉,大多数就只能腐烂掉。“当时,从天池湖中打上来的鱼都有一股煤气味儿,那水质能好吗?”刘安立说。

让刘安立欣喜的是,近年来,华蓥市和天池镇开始大力整治天池湖的生态环境。特别是201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天池湖成为了华蓥城区15万余人的主要饮用水源地。为了保护水源地安全,华蓥市成立了由水务、海事、安监、环保、公安、国土资源和天池镇政府等部门组成的天池湖保护综合治理办公室,并组建了“水源保护队”,坚持开展湖面巡逻守护、水上漂浮物打捞、卫生宣传等活动,保障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安全。

“一湖清水总算回来啦!”看到天池湖环境变好,水质变优,刘安立开心不已。

巡湖人员刘友文:

治理污染源,“小西湖”回来了

自从被华蓥市水务局和天池镇政府专门聘为天池湖巡湖人员后,刘友文就和天池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友文说,自饮用水源地划定以来,就严禁在天池湖开展洗澡、钓鱼等活动。为了减少游客对饮用水源的污染,除了在湖周围醒目位置设立标识标牌、宣传牌外,还安排巡湖人员全天候对天池湖进行察看,落实了4名打捞人员清理垃圾,对天池湖流域进行集中治理。

“原来我们安排了两只船进行打捞湖面垃圾作业,每天打捞的泡沫、食品袋等垃圾就达到六七百斤。”刘友文说,只有对小煤窑、石场和养殖场等污染源头进行治理,才能让天池湖免受污染。

从2015年开始,华蓥市、天池镇两级党委政府陆续对天池湖周边企业、养殖场和农家乐进行关停拆除,关停整合非煤矿山;宣传引导天池湖周边村民集中处置生活垃圾,不得焚烧秸秆、落叶以及垃圾,并督促工作人员及时清运,集中治理天池镇堆码场……通过治理,天池湖及周边生态环境焕然一新。

“现在,天池湖基本上没有白色垃圾了。巡逻一天下来,最多也就是打捞到十几个矿泉水瓶子。”刘友文说,砍掉污染源后,天池湖水变得澄澈透明,总算不负川东“小西湖”的盛名了。

“资深住户”邓兴前:

栽种经果林,农家富裕了

今年61岁的邓兴前是天池镇仁和村村民,也是天池湖畔的“资深住户”。从他出生开始,就一直居住在这里,见证着天池湖的变化。

“这里原来有一个农家乐,生意特别好,现在也关停了。”在邓兴前看来,天池湖不仅是风景优美的地方,也是饮用水源保护地,无论对这里加大多少保护力度都不过分。关停农家乐、小煤窑、石场等污染源头,虽然暂时会有一些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10多年前,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我们就开始栽种果木,慢慢改变着天池湖的生态环境。”邓兴前说,十年树木,当年栽种的小树苗已经见到成效。如今,天池湖周围果木葱郁,绿化效果好,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前一段时间天气很热,我们这里的平均温度至少比城区低六七度。即使农家乐被关闭后,仍然有很多人到天池湖来游玩。”

栽种果木,不仅净化了天池湖的生态环境,也让村民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邓兴前告诉记者,今年到目前为止,他家的李子就卖了1万多元,“村里最多的挣了两三万呢!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他还说,另一些还栽种了枣树的村民,在卖完李子后,又开始了卖枣。

“环境变好了,收入也增加了,这日子不就过得舒坦了吗?”邓兴前说。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