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邻水:砥砺奋进促脱贫铿锵足音奏华章

http://www.scol.com.cn  (2017-09-30 15:50:05)  来源:广安日报  
编辑:刘川  

柳塘乡大河坝村。

初秋时节,行走在邻州大地,从城市到农村、从东槽到西槽,到处都涌动着全力以赴抓脱贫、全心全意惠民生的热潮,脱贫奔康成为激励邻水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前进的嘹亮号角。

大学新生办理生源地贷款。

农旅结合助脱贫。

邻水地处川东,集革命老区、秦巴山区、移民库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省定88个贫困县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之一。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150户、78304人,贫困村152个,贫困发生率9.13%。其中,因病致贫占64.8%、因残致贫占6%、缺技术致贫占8.1%、缺劳力致贫占5.5%、其他因素致贫占15.6%。

脐橙喜获丰收。

巡回医疗服务队为村民免费体检。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度春秋,岁月峥嵘。五年间,面临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的共性问题,以及分散边远、底薄多灾、脱贫返贫现象突出的个性问题,邻水县委、县政府迎难而上,团结带领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聚焦目标任务,下足“绣花”功夫,抓实抓细抓好精准扶贫、用心用情用力精准脱贫,确保脱贫奔康不落一户一人。截至2016年底,全县累计脱贫16533户、46070人,33个贫困村顺利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3.73%。

基础扶贫篇

故事

“照目前的形势来看,今年收入30000元完全没有问题!”9月25日,在坛同镇罗家庙村,村民龚永田信心十足地向记者表示,今年他家种植的西瓜卖得特别好,目前销售收入已突破五位数,加上冬天卖点菜,年底再卖两头猪,一年下来轻轻松松就有30000元的收益。

龚永田带记者来到他家的西瓜地,指着刚栽下去的白菜苗说,以前公路没修通的时候,他家的西瓜一年只能卖两三千元,全靠他用背篓背、箩筐挑。公路修通后,他买了一辆手推车,不仅比背篓、箩筐装得多,而且更省力。有时甚至不用他推出去卖,客人自己就开车到地里来摘,卖西瓜方便了许多,收入也成倍增长。“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啊!”龚永田感慨地说。

罗家庙村沙土多,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西瓜的习惯。尽管该村离坛同场镇只有几里路,但由于地处深丘,山多坡陡,加之以前不通公路,村民到场镇去卖西瓜,一个来回就要花大半天的时间。

“罗家庙村有句老话,赶场只要‘一盏灯’。”该村党支部书记朱远强解释说,“一盏灯”并不是指时间快,而是指早上出门前,天还没亮,需要点灯;卖完西瓜回到家,天都黑了,家家户户的灯早已亮起。

龚永田说的这条路,正是连接罗家庙村与坛同场镇的通村公路,全长5.6公里。2014年,罗家庙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经过多方努力,2016年春节,这条通村公路竣工通车,不仅连接起全村5个组,解决了800余人的出行难题,还大大缩短了罗家庙村到场镇的路程,解决了村民家中农副产品的销售运输难题。

公路竣工当天,平日里在坛同场镇不逢场从不上街的龚永田特意起了个大早,顶着寒风到场镇上买回了一辆手推车。

不仅是龚永田,如今罗家庙村许多村民家中都添置了摩托车、三轮车、面包车等交通工具,用于发展生产需要。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0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00元。

措施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邻水县整合行业部门扶贫项目,出台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实施导则》等指导文件,简化程序,加快各乡镇贫困村公路、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配置“硬件”,夯实贫困群众致富根基,让贫困村民增收致富有“底气”。

成效

截至目前,全县已硬化村级公路2000余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新增解决7万余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入户率达到67%;实现贫困村电网改造、光纤宽带、移动信号、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146个,覆盖贫困村103个。

住房扶贫篇

故事

穿行在邻水乡村,不时可见栋栋新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这些白墙青瓦的房屋,给乡村增添了道道别致景观。

“老程,做完活路了?”“是呀,准备做午饭了……”9月22日中午,石滓镇升坪村村民程翠兰扛着锄头边往家走边和乡邻聊天。走到自家门前的小菜园里,她摘了几根茄子、半篮子青椒和几根小葱,进屋准备午饭。

“以前的房子简陋,我们伸手就能摸到瓦。现在住在这通了天然气的小楼房里舒服多了。”程翠兰一边洗菜,一边告诉记者,以前,她家6口人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土墙房里,由于年代久远,房子早已成了危房。

2013年,村里将30户危房户纳入农村C级危房改造范围,通过政府补助及村民自筹的方式,在升坪村3组修建农民新村。2014年底,大家搬进了150平方米宽的小楼房,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程翠兰便是受益者之一。

“以前我和老伴、儿子、儿媳都在外面打工,新房子修好后,我们老两口就在家带两个孙子。”程翠兰开心地说,2015年,村里引进业主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和柑橘产业基地,她家的3亩多地流转了出去,她就在基地务工。

“在家的村民基本都在基地里上班,有些勤快的,一个月要挣1000多块钱呢!这对我们农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程翠兰说,因为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要接两个上幼儿园的孙子放学,她多数时候只能在基地里上半天班。

“设计新房时,村里考虑到我们农民的生活习惯,在每家每户的门前都留了一块地给我们做小菜园。”程翠兰指着家门口的小菜园说,现在她家的小菜园里种了茄子、辣椒、苦瓜、番茄、小葱、大葱等蔬菜,一家人一年四季不愁菜吃,日子过得幸福自在。

措施

为解决全县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邻水县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采取新建、改造、保护三种方式相结合,对易地扶贫搬迁、地灾避险搬迁及水库移民搬迁等村庄进行规划重建,将原村庄居民集中规划至一处,通过政府主导、村民自愿参与的方式,将村落建设成为适合老百姓居住的现代新农村。对部分年久失修、老旧残破的“旧村落”实施改造提升,重点对贫困老百姓实施“五改三建四清”,着力改善贫困老百姓的住房及生活水平。对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落”进行修缮性保护,利用现代施工技术对“古村落”实施“仿古”建筑维修加固,遵循“修旧如旧、不失乡愁”的总原则,重点保护有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古院落。

成效

2015年以来,全县总投资31937.05万元,创建幸福美丽新村、实施新村扶贫151个,实施农村C、D级危房改造2734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141户、3638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927户。危房改造工程,让全县有住房安全问题的贫困户住进了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新房,圆了他们的安居梦。

产业扶贫篇

故事

“明天开始摘辣椒了!”近日,随着村广播、微信群、QQ群传出消息,邻水县御临镇文武村百姓纷纷报名参加采摘。

记者在文武村秀明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看到,青翠碧绿的辣椒苗横成行、竖成列,枝头挂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灯笼”,微风吹拂下散发出阵阵椒香。

56岁的贫困村民陈良平一手拨动椒苗,一手摘下个个红艳艳的辣椒,抛向背篓。他喜笑颜开地说:“村里发展辣椒产业,一下子我就多了三份收入,土地流转费、务工收入、年底入股分红,我家今年增收10000元没问题。”

谈话间,陈良平就摘了满满一背篓辣椒。他背起背篓、哼着山歌向秀明蔬菜专业合作社走去。

“现场称重,记下工钱,采摘结束就结账。”村民王廷华也在基地采摘辣椒,他告诉记者,从翻土、育苗、移栽、施肥、除草、灭虫到采摘,他一有空就到合作社干活,“都是些手头活,很轻松。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照顾了老人孩子。”王廷华高兴地说,“才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的收入就翻了几倍,真是红红的辣椒让我们过上了红火的日子呀!”

在文武村的带动下,该镇石子村、石龙村也先后发展起了辣椒种植产业。

“我只负责把辣椒种好,销路一点也不用愁,早就已经和公司谈好,一旦辣椒成熟,公司直接上门收购。”看着满枝的辣椒丰收在望,石子村村民秦文金脸上满是笑容。

“起初很多人都不愿意种辣椒,怕没有销路。经过镇村干部引导和外出实地参观,了解到重庆一公司愿意下订单收购辣椒后,大家才有了信心。”在石子村辣椒采摘现场,该村相关负责人徐昌坤告诉记者,目前辣椒已逐步成熟,第一批辣椒正在采摘,到十月份采摘结束,预计亩产量可达2000斤,按照批发收购价1.25元/斤计算,每亩可实现产值2500元。“产业发展起来了,以后年年都有收益,村民增收致富就有了保障。”对于脱贫摘帽,徐昌坤信心十足。

措施

近年来,为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邻水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采取政策扶持、资金补助、技术指导、物资发放等多种形式,着力打造川渝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环渝腹地乡村旅游基地和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示范县,突出基地建设,增强产品供给能力。同时,通过培育村集体经营管理公司等新型农业主体,创新建立农村撂荒地流转、“土地银行”试点等机制,探索推广“个人入股+集体统管+按比分红”“村集体+农户+业主”等利益联结模式。形成龙头企业“承包代理、入股返利”或“托管保底、合资兜底”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模式,发展庭院经济、畜禽寄养等种养模式,促进贫困户脱贫。

成效

近年来,该县已打造标准化桃李基地、柑橘基地、蔬菜基地等万亩特色产业基地7个;建成了“111产业环线”“城北—柑子—观音”特色效益扶贫片区、“城南—梁板”铜锣山特色种养扶贫片区和“石滓晒金—花房—中城寨”现代农业拓展片区;集中成片建成优质粮油、脐橙、蔬菜、葡萄等规模化产业基地46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786个,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基地8个。累计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建成示范性合作组织22个,乡村旅游站点、农家乐100余个(家);发展农村电商服务点146个……全县“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和“三山两廊”的乡村旅游示范带已初步形成,贫困群众“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医疗扶贫篇

故事

今年8月,家住古路乡双流村11组的刘白寿突发脑梗塞伴上呼吸道感染,在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医疗总费用42889.46元。然而,令他和老伴没有想到的是,其中近40000元的医疗费用通过医保、大病保险、临时医疗救助等形式报销了。这实在令夫妇俩不胜惊喜。

刘白寿一家原本有5口人,子女都在外打工,剩下他和老伴相依为命。而今三个孩子都快年届半百,每月只能挣一两千元,还各有各的家庭负担,所以老两口常年靠种庄稼养活自己。今年8月,刘白寿不幸患病,家里只剩下老伴一个

劳动力,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所幸的是,通过县医疗扶贫政策,他们省下了大半医疗费,加之乡上、村上的干部又经常给他们送物资,日子也没想象的那么难过。

“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如果生病了没有政府的帮助,以后的日子真是不敢想象!”刘白寿说,等他完全康复了,就和老伴一起买些鸡、鸭养,靠自己的双手致富,少让政府操心。

措施

俗话说“天怕乌云地怕荒,人怕疾病草怕霜”。如今在邻水,贫困群众已无须再为治疗疾病而担忧。

近年来,该县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提高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补偿标准和新农合报销比例,逐步减少贫困家庭医疗费用支出,实现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全面保障。同时,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载体,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重点,通过免费健康体检、分类救治、巡回医疗服务及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等,按照“无病防病、有病管理”的原则,使贫困人口获得涵盖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此外,按照“每个乡建设一所达标卫生院”的要求,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真正为贫困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

成效

自实施医疗扶贫以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治疗22238人次,总费用6776.07万元。贫困人口规范化建立健康档案率100%,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8132人次,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2185人次,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965人次,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44650人次。今年1—8月,该县对贫困患者免收一般诊疗费12040人次,免收院内会诊费151人次,免费开展贫困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62人次,免费巡回医疗服务6761人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27.23万元。

此外,全县44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152个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本月底将实现全覆盖。

教育帮扶篇

故事

“要不是国家政策好,我哪能这么顺利进入大学!”近日,记者采访就读于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陈琼时,她哽咽着说出这句话,并表示,将来要积极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人。

陈琼今年19岁,是三古镇老龙街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刚上小学时,她的妈妈就患上精神疾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家里所有重担都落在父亲肩上,使原本拮据的家庭变得更加困难。“现在我爸爸身体也不好,只能打打零工,年迈的爷爷也不能做重活。”提及家里的情况,陈琼十分忧心。

经历了家庭的变故,陈琼变得十分懂事,她化悲痛为力量、化困难为动力,努力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今年7月末,陈琼收到了西南石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以理科546分的成绩被西南石油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录取。

收到录取通知书,一家人既高兴又忧愁。距离开学只剩一周时间,陈琼的学费却一点也没有着落,就在她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时候,该县教科体局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走进了她的家门。经过一番走访调查,工作人员不仅帮她申请了3000元资助金,还申请了每年8000元的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筹集好学费、生活费和路费,陈琼一个人背着行囊,踏上了通往大学的路。如今,她已在大学校园里快乐地生活。

“教育扶贫,将会给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带来希望,改变他们的命运!”采访结束时,陈琼感慨地说。

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邻水县紧紧抓住入学保障、教育资助和标准中心校建设三大工作,纵深推进教育扶贫工作,阻断贫困代际传播。每年春、秋季学期开学前,该县都要组织学校开展“千师进万户”活动,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辍学率为零。同时,做好“送教上门”工作,保障6—15周岁适龄“三残”儿童接受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成立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行全覆盖资助。成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开通贫困大学新生贷款绿色通道、加快改善办学条件……随着一条条教育扶贫措施的深入实施,该县托起了贫困学子的求学梦。

成效

近年来,邻水县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三儿”资助等政策。截至目前,该县已发放资助金2.18亿元,惠及困难学生20.9万人次;拨付“营养改善计划”资金2.6亿元,惠及学生39.9万人次;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25万人、1.6亿元,争取社会助学资金224万元,解决6687名困难学生的生活等问题,实现“应助尽助”,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子走出大山、圆梦大学。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