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岳池:脱贫攻坚 让贫困群众更有幸福感

www.scol.com.cn  (2018-01-04 11:54:45)  来源:广安日报  
编辑:刘川  

1月2日清晨,岳池县白庙镇李白寺村笼罩着一层薄雾,在该村的芙蓉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60多岁的贫困户江安文在屋外散步。他身后,是一幢幢整齐排列的青瓦白墙新房。江安文指着其中一幢新房高兴地说:“我是2017年搬进新房的,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全靠党的好政策。”

他告诉记者,李白寺村是省定贫困村,以前交通极为不便,信息闭塞,如今,村里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农村客运招呼站、电商服务站点、村委会办公场所、活动室、卫生室等一应俱全。

江安文及李白寺村的变化,仅仅是岳池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2017年,该县进一步抓机制,强基础,兴产业,让贫困群众改善了居住环境,增加了收入,更有幸福感。

创新机制,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2017年6月,在粽粑乡盘龙村任第一书记的李志义,因脱贫工作出色,组织按照《岳池县重奖严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十条规定》等文件精神,将其从县粮食局副局长提拔到县机关工委任正科级领导干部。

李志义是岳池县推行脱贫攻坚“不为召回、悬帽攻坚”两项制度过程中获得重用提拔的一员。按此制度,脱贫攻坚的一线干部,业绩突出的,提拔使用,无所作为的,进行约谈甚至降职降级,是第一书记的,还要召回原单位。自2015年以来,该县已有298名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得到提拔重用,23名乡镇长提任乡镇党委书记,134名一般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不为召回、悬帽攻坚”两项制度是岳池县脱贫攻坚“1234”工作机制中的一部分,即“2”。该工作机制还包含“1”,即每月最后一周确定为“集中帮扶周”,“3”,即对贫困户实行“分类管理、清单管理、动态管理”三个模式,“4”,即抓好“挂图作战、现场拉练、蹲点督导、授旗问责”四大举措。

同时,该县还健全领导指挥机制,建立了“1+6+10”领导指挥体系,成立了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实行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负责制,组建脱贫攻坚综合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四好村”创建、考核督导6个工作组,全面强化工作统筹,并将280个贫困村划分为10大战区,每个战区由一名县委常委牵头,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战区推进会,及时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平时充分利用精准扶贫QQ群、微信群等信息媒介,进行指挥调度、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经验交流、在线答疑,从而构建起“一盘棋”统筹机制,让指挥调度更为快捷有效。

此外,该县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按照“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要求,以提升组织力、执行力为重点,深入实施红塔、阳光、全媒体、长安、同心“五大工程”,构建起县委统揽,组织、纪检、宣传、政法、统战部门牵头,县、乡、村联动的“大党建”格局。实行由县委常委包战区,县级领导包乡镇,帮扶部门和乡镇包贫困村,村“两委”和驻村干部包组,帮扶干部包户“五包”责任制,全县32名县级联系领导、168个帮扶单位、280个驻村工作组、280名第一书记、280名驻村农技员结对帮扶280个贫困村,1.4万名公职人员与2.7万户贫困户结亲结对,实现贫困村“五个一”帮扶力量全覆盖。同时,80个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每村选派1名第一书记、安排1个农技巡回服务小组,所有“插花式”贫困户每户均落实1名结对帮扶干部,实现非贫困村“三个一”帮扶力量全覆盖。

夯实基础,农村旧貌换新颜

2017年12月31日早上9点刚过,岳池县白庙镇瞿家店村村民蒋术英家来了一桌城里的亲戚,措手不及的她立即乘坐邻居的小车到白庙场镇采购食材,1个小时不到便回到了家里。

“现在交通就是方便,以前到镇上来回最少要4个小时。”蒋术英说,瞿家店村位置偏远,3年前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要走一二十里山路才能到镇上,村民运送物资全靠肩挑背磨。

要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修路是关键。依托脱贫攻坚,截至2017年底,瞿家店村已建成村级柏油路4.5公里、产业道路2.4公里、通组路14.7公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岳池县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立足全县贫困实际,高标准制定出台岳池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18个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筹集脱贫攻坚资金13.36亿元,扎实抓好道路交通、安全住房、安全饮水、生活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贫困村短板。

2017年,全县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乡级层面,48所标准中心校、22所达标卫生院、29个便民服务中心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层面,以100%的通村水泥路、80%的通组产业联网路、60%的入户便民路为目标,修建道路1131.9公里(其中通村水泥路109.8公里,产业联网公路249.8公里,硬化路窄道加宽54.6公里,入户便民路717.7公里),群众出行和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建成标准文化室167个,并配备广播系统、文化器材和体育器材等设施设备,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成标准卫生室208个,每个卫生室有1名合格乡村医生坐诊,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实施第一批电信普遍服务工程,打造宽带乡村智慧农家196个,实现280个贫困村互联网村村通。户级层面,以贫困群众早日住上好房子、喝上放心饮用水、户户通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为目标,新改建住房12785户(其中易地搬迁1392户、C级D级危房改造5195户、“五改三建”6186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2户),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4675户16535人,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安装生活用电2640户、广播电视25913户。

发展产业,群众腰包鼓起来

“我每个月在村里打工,能挣到近1000元。”元旦刚过,岳池县罗渡镇玉王观村2组贫困村民刘春华就在村里的有机蔬菜产业园务工了,她告诉记者,由于年龄大了,不方便外出打工,她现在除了做好自己家里的农活外,每个月还在有机蔬菜产业园务工10多天,挣的工钱够一家人零用了。

据玉王观村党支部书记吴朝升介绍,该村以前条件差,没有主导产业,在全国各地都在向贫困发起冲锋的时候,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并多方论证,最终决定发展生态种养业。2017年5月,村里成立了岳池罗渡玉奔康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准备在2、3组建立200亩的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园,在1组建立100亩的生态养殖产业园,并采用“合作社+业主+农户”发展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

截至目前,通过流转土地,该村整合产业专项基金和32户贫困户的产业周转金(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参与),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园一期工程70亩已建成投产。2017年,32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集体经济实现从零到1.5万元的飞跃。

岳池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贫困村脱贫摘帽的根本之策,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园”要求,千方百计拓宽贫困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2017年,全县建成6个产业脱贫示范带,带动280个贫困村流转土地11.3万亩,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0个。同时,采取“专合组织(公司)+种养大户+贫困户”模式,将产业扶持基金等作为股金,合作社、种养大户、贫困户按比例定期分红;推广“禽—粪—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鼓励贫困户通过种植柑橘、桃李等果树和养殖小家禽发展庭院经济,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