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岳池一农民改进手电筒 可照10小时

http://www.scol.com.cn  (2016-07-26 16:05:28)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刘川  

7月20日一大早,家住岳池县粽粑乡皂角树村的张静走进工作室,拿起螺丝刀,又开始捣鼓桌上的零件。“我争取在这一两年内,再拿一个实用新型专利。”从2008年至今,张静发明创造的“万能电池适配器”“新型手电筒”“柱形电池盒”“锂电池连接装置”等产品,先后获得了1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近日,记者来到张静家中,探访这位农民发明家8年的追梦历程。

停电带来新发明

“相比铅酸电池,锂电池更加经久耐用,而且更环保。”7月20日,在张静家中,他拿着一支手电筒向记者介绍。乍看之下,这支手电筒与普通手电筒并无区别,张静熟练地拆开手电筒,向记者展示了里面的“玄机”。原来,张静用手机的锂电池代替传统手电筒的铅酸电池,相较于传统手电筒,锂电池手电筒照明时长大大提升,充满电后可连续照明8至10小时,并可循环充电500次。

张静告诉记者,他的发明大部分都应用在手电筒的制作中,而他第一次萌生搞发明的想法竟是因为停电。2008年的一天,家中突然停电,从事家电维修的张静突发奇想:锂电池和铅酸电池的电压差不多,为何不能用锂电池代替传统的铅酸电池照明?

事后,张静找到一支手电筒,把电池拆了,将手电筒的引线连接到一块锂电池的正负两极,没想到灯居然亮了。这一发现使张静受到启发,他仔细钻研,发明了“万能电池适配器”,将锂电池装在手电筒的模具里并固定好,通过触头连接到充电板和锂电池,从而实现照明。“‘万能电池适配器’具有不漏液、寿命长、生态环保等优点。”2008年,张静向国家申请发明专利;2009年,张静靠这一发明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看到自己的发明创造获得肯定,张静受到极大鼓舞,对发明创造的兴趣更加浓厚。

张静看到村民晚上做农活时,要么戴头灯,要么手提灯,两样都很不方便,他想:能不能结合两种灯各自的特点,发明一种两用灯。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设计出一款“手提头戴两用灯”。

“顾名思义,这灯可手提也可头戴,而且造型小巧,便于携带。”张静说,这个实用的发明深受当地村民喜爱,是他销量最好的产品。

孵化园助其圆梦

近8年来,张静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发明创造上,共获得14项实用新型专利。然而,他的发明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缺乏和销售渠道狭窄。

“一个产品的开发需要几套模具,而一套模具的制作成本需要三四万元。”张静说,目前他已投资近100万元,收益却微乎其微。而更让他头疼的是,销路一直打不开。“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建立固定的销售网。”张静说,他的销售区域仅局限于粽粑乡及其周边地区,销路之窄可想而知。

如何将发明创造转化为经济效益?张静坦言,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将自己的发明产业化,让大家用上自己发明的产品。

机会终于来了。今年9月1日,岳池创业园区孵化园将开园,张静第一时间在网上申请入驻。“园区安排专业的研发团队和销售团队对我进行一对一帮扶。”让张静欣喜的是,园区还将提供3至10万元的无息贷款。

虽然资金、销路仍存在一定问题,但张静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他的锂电池不仅仅局限于手电筒,其他如遥控器、玩具、代步车等,皆可与锂电池配对使用。“和孵化园合作,就是1+1>2。”张静表示,入驻孵化园后,他将组建自己的团队,借助孵化园这一平台,促使产业发展专业化、规范化。

记者手记

没有资金来源和其他技术支持,这是制约众多农民发明家实现梦想的最大瓶颈。他们手握数项发明专利,头顶发明家的光环,却要承受高额的研究费用和专利费用。

农民的发明成果要转化应用,实现产业化、市场化,转变为经济效益,他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大得多。发明成果应由谁来投资、谁来开发?这不仅关系到保护农民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而且会影响农民积极性的发挥。

如今,政府对获得专利者有适当的奖励,但对专利成果的推广还缺乏相应的支持措施。希望政府部门能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鼓励农民发明创造,让农民发明家的发明成果不“愁嫁”。( 张秋林 龙俊帆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