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邻水男子悉心照顾90岁瘫痪老母亲13年

http://www.scol.com.cn  (2017-05-17 10:30:54)  来源:广安日报  
编辑:刘川  

5月3日,一场暴风雨不期而至,空气中透着丝丝凉意。当记者来到邻水县鼎屏镇乌龟碑社区居民肖常德的家时,温情的一幕让记者内心深处涌动出一股暖流。

90岁的杨永琼静静地躺在床上。这位瘫痪了13年的老人,四肢已严重变形,3年前失去语言功能后,每天只能张着嘴呼吸,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很少会有感知。只有儿子肖常德和她对话,她才会动动嘴唇,以示回应。

“老娘,你在想啥子?我要出去买菜了,你把家看好哈!”肖常德单膝跪在母亲床前,双手轻轻托起她的脸庞,对着母亲的耳朵大声说起话来,还保留着儿时对母亲撒娇时的语气。

听到儿子的呼喊,老人努力地晃动着脑袋,艰难地张合着嘴唇,喉咙里轻轻发出“呜呜”声。

这便是肖常德与母亲的日常“对话”。杨永琼共育有六个子女。大儿子和二女儿均在1992年病逝。13年前,杨永琼由于脑血栓引发偏瘫。刚瘫痪那段时间,由肖常德和三姐、四姐轮流照顾。

然而,随着三姐岁数增大,四姐患癌身体欠佳,照顾母亲的重任完全落到幺儿肖常德身上。2009年,肖常德辞去沿海每月近1万元的高薪工作,回到邻水老家,和妻子陈维共同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

从那时起,他便和陈维一起经常给母亲擦身子、洗头、洗脚、修剪指甲……母亲大小便失禁后,时常将大小便拉在裤子里,夫妻俩总是第一时间为母亲换洗。每天,他们会特意给母亲做可口的营养粥,端到她跟前一口一口地喂。“这个营养粥,可不是平时我们吃的那种粥,而是向电视里的养生专家学的。”肖常德告诉记者,光是熬一碗粥,就会花一个小时。期间,他要精确计算时间下米,之后再放红薯和胡萝卜,然后加肉末、燕麦,最后才放入切得很细的蔬菜叶。

“母亲当了一辈子农民,我们搬到县城后,她也不愿意来,而是一个人生活在九龙镇的老家,还时不时为我们送来土鸡和新鲜蔬菜,她瘫痪的前一天,还在地里干活。”肖常德说,农村常说,养儿防老,他这个幺儿,没能让母亲享多大的福,现在的一日三餐,一定要给她做好。

刚回来那两年,也是肖常德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既要照顾母亲,还要供两个儿子上大学。”肖常德说,但母亲的花销,他从不吝啬,对老人的照顾,他也从来不会疏忽。

那时,母亲除了不能走路外,意识还算清醒。为了让母亲重新站起来,夫妻俩经常在家帮助她进行康复训练。肖常德负责搀扶,陈维则蹲在地上,一步一步地掰母亲的腿,让她学走路。他俩还将140多斤重的母亲背下楼,让母亲坐在轮椅上,推着她逛遍了邻水的大街小巷。

有一个夏天,由于肖常德要上班,陈维要经营茶楼生意,每天有几个小时不在家,母亲身上长起了褥疮。为了“消灭”母亲身上那一个个流着脓血的褥疮,夫妻俩找到医院熟人,学起了护理,母亲也很快康复。为了避免再出现这种情况,夫妻俩决定,将家里的茶楼转让出去,由陈维在家专职照顾母亲,肖常德则负责上班挣钱维持家用。

夫妻俩对母亲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每隔一段时间,夫妻俩就会到亲戚家收罗旧的棉质衣物,拿回家烫洗晾干后,剪成条状。这些布条,是为母亲清理身上的粪便时用的,能有效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3年前,杨永琼失去了语言功能,无论怎么喊都没有反应,如同植物人。为了唤醒母亲,肖常德每天下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母亲床前,一边为她按摩,一边对着她说话。如今,杨永琼对外界已有了些许感知,状态好时,还会用很小的声音,和儿子说上两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肖常德和陈维,这对母亲瘫痪时才30多岁的壮年人,已年过半百。看着儿子、儿媳的辛劳,杨永琼在几年前就经常说,老天怎么还不让我死。肖常德却说:“妈,你以前不是老对我说养儿防老吗?现在你老了,我养你天经地义,我就是讨一口饭,也要分半口给你吃。”

13年如一日照料母亲无怨无悔,让肖常德、陈维夫妻成了街坊邻居口中夸赞的孝子贤媳。如今,肖常德的两个儿子也长大成人,每次回来,都会给奶奶喂饭、按摩,跟她聊天,将孝老爱亲的家风传承。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刘伟 刘定春)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