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飞来石村的“三变”

http://www.scol.com.cn  (2016-02-04 22:58:22)  来源:广安日报  
编辑:刘川江琪  

“村外人不肯来,村里人不肯留。”2月1日,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曹均珍老人回忆过去,如是说。飞来石村三面被重庆合川区合隆镇包围,地势低洼。以前,该村经济落后、人心涣散,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3850元,其中,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仅1828元;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22户452人。

“弱鸟先飞,苦尽甘来;滴水穿石,富民强村。”杨驰云是由省教育厅下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在走访贫困户之余,他写下这首诗勉励自己,在驻村帮扶工作中要坚决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杨驰云说干就干,因村施策,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抓发展、拔穷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曾经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飞来石村,正悄然发生改变,村民的生活也越过越“洋气”。

产业之变:

满山遍种“摇钱树”

“飞来石村土地宽,几年前是大荒山。”飞来石村以前主营的传统农业收益低,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

这既是该村以前的真实写照,也是该村的“穷根子”。杨驰云与村“两委”班子多次调研论证后,找出破解之法:种枣,发展村集体经济。“飞来石村地理条件适合种枣,种枣在武胜也算一种新鲜产业。”杨驰云对枣子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带领村民发展村集体经济示范基地,成立由村集体、农户、业主三方入股的“飞来种植专业合作社”……杨驰云成为村民致富的“领头羊”,从成立阶段到推进阶段再到未来的盈利阶段,他要求做到“步步为营”。“因为这关系到全村的经济命脉,一点也不能懈怠。”杨驰云说。

那段时间,杨驰云“武胜—成都”两头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2015年10月,在省教育厅的帮助下,四川农业大学与飞来种植专业合作社达成协议,建设“双示范基地”,即村集体经济示范基地和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面积已达50亩。

“枣苗均由四川农业大学免费提供,并由他们负责技术指导。不仅如此,他们还承诺为村里发展优质水稻、甜橙、养殖、休闲农业等提供免费咨询。”实实在在的帮扶,让村民发展种养殖业有了保障,干事创业的激情也被激发出来。

环境之变:

四通八达“致富路”

春节前夕,行走在飞来石村,产业发展连片推进,村里各项建设如火如荼。

“想要富,先破‘行路难’和‘饮水难’。只有这样,产业才能发展起来。”杨驰云四处争取项目、落实资金,着力补齐基础“短板”。在相关部门的帮扶支持下,如今,村里已基本实现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便民路,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该村加快实施“小农水”项目,修建蓄水池2口,整治山平塘2口,整修水渠3.15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靠天吃饭”的问题。

“我们可赶上好日子了,有‘第一书记’帮我们牵线搭桥谋发展,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和支持,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公路修到了家门口。”2月1日,飞来石村村民龙德明站在村里的山坡上,高兴地告诉记者,“四通八达都是‘致富路’,贫困村正朝着幸福美丽新村出发。我和老伴如今住上了宽敞的新楼房,日子越过越幸福。”

不仅是龙德明一家,其隔壁周家也盖起了小洋房,同村李家还买了小轿车,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正渐渐变成令人羡慕的“富裕村”。

生活之变:

精神物质“双提升”

依托村活动室,建成公共服务中心;平整硬化活动场地并安装健身器材,建设文体广场;利用原村小废弃教室,建设村史馆……杨驰云把一项一项计划井然有序地实施开来。

2015年12月,飞来石村村史馆投入使用,展示陈列有织布机、犁、耙、石碾、风车等近100件传统农耕器具,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

杨驰云是该村村史馆的创办人。他整理该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民间传说,收集传统农耕用具。他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我们有必要保存原本的那份风味,让村史馆唤起人们的乡愁。”

飞来石村有了村史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成都、重庆等地的游客进村参观游玩。飞来石村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日益热闹起来,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悄然改变。

“村民一改以往闭塞思想,越来越热情好客,愿意与外人打交道。”杨驰云说,如今,行走在飞来石村,男女老少精神抖擞,村民的生活讲究起来,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语言举止更加文明。

对于该村未来的发展,杨驰云早已做好规划。他说,村里历史文化丰富,将依托村史馆发展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让村民们在致富奔小康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广。(江琪)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