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挂牌1年的深汕特别合作区,给广安什么启示?

2019-12-16 10:41:0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刘川

 

/items/201912/19121610431777300011ACD2.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刘川 何浩源 文 / 唐广 图 视频)向东再造一座城。12月16日,深圳第“10+1”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挂牌一周年。

力争成为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和飞地治理模式等的探路者,深汕特别合作区对广安发展广安(深圳)产业园有何启发?12月13日,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揭牌一周年之际,广安市区域合作和重大项目促进中心一行来到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察学习,力求取得真经,推动发展。

做强实体经济 夯实产业基础

从深圳市中心驱车向东,经过盐田港和惠州,1小时40分钟后抵达距深圳120公里处的深汕特别合作区。

未来两地距离将进一步拉近。目前深圳正在加快深圳至深汕特别合作区这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建设,深汕高铁全程直达预计在30分钟以内。

“右手边这是我们引进的第一个项目时尚品牌产业园,这是我们引进的第一个酒店维也纳酒店……”刚下高速,曾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3年多的四川深广合作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荐就兴奋地给大家介绍。

深汕特别合作区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下辖鲘门、小漠、赤石和鹅埠小镇,此前因优良的自然风光只是水产丰富的渔业基地和深圳后花园,工业基础基本为零,如今产业分工明确,经济骨架初现。

鲘门镇,原来深圳人印象中只有深汕高速鲘门服务区,如今正致力于打造5平方公里的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深汕湾机器人小镇;目前,深汕湾科技园一期工程已实现主体结构完工,计划明年投入使用,吸引了深圳市三宝创新智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入住。

在小漠镇,深圳港小漠港区(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陆域形成及配套路网开发建设全面动工,这为未来发展临港产业布局打下基础。

深圳港小漠港区被寄予了“再造一个盐田港”的厚望,项目投资建设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港小漠港区(一期)规划建设两个十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和1个五万吨级泊位,承担着为深汕合作区构建临港特色产业体系、打造港产城融合的现代海港产业新城的重任,未来深圳港小漠港区将与盐田港港口差异化发展,并将建设成为粤东核心海港枢纽。

“目前,小漠港区的建设投资了13.34亿元,2018年4月开工,计划在2021年的4月建成投产。”该负责人表示,城因港兴,港城一体化的发展,二者密不可分。港口是城市对外联络和贸易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与世界对接的重要窗口。

深汕合作区拥有50.9公里的优质岸线,小漠片区不仅具备发展深水良港的条件,还拥有优质的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今年,深汕合作区要求小漠片区要念好“山海经”,打响“文化牌”,在此背景下,小漠湾文化旅游创新小镇(首开区)今年5月正式启动建设,如今项目正稳步推进中。

在赤石镇,不仅有水底山温泉庄园,还成为了深汕合作区中心区和时速350公里高铁的枢纽站——深汕站的所在地;鹅埠镇,作为合作区的起步区和先行区,正步伐坚实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

但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之初,合作区所在区域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市政配套基础薄弱,因此,产业尤其是高端产业的落户欲望并不强烈,企业对这块“特别之地”更多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有的来考察了六七次还是决定放弃投资。所有这些,都影响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初创时期的发展速度。

作为深圳的“第1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房产备受追捧,但这里执行了严格的购房政策。近期,冻结了2年的房地产市场才“解冻”,但房价依然限价,并要求购房者具有深圳户口或者在深圳缴纳五年社保,并且限售五年。

“我们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不走纯粹搞房地产的路,而是要产城融合,引进和培育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从而吸引高素质人才在这里集聚,通过龙头企业的引进实现产业上下游在这里的聚集。”深圳特别合作区主要负责人表示。

胸怀造城抱负 打造中国“飞地”特区

12月13日当天,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高铁站集散重要廊道——宜城大道开工,宜城大道项目总长度约7公里,总投资约23亿元,设计为时速 60公里每小时、双向8车道的城市主干道,串联起深东大道、福田路、南山路以及深汕高铁站;建成后,将是连接中心组团和北部组团的重要通道,以及深汕高铁站物流、客流集散的重要廊道。

脱胎于产业转移园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时常被认为是一个承接深圳低端产业的普通产业园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一直在努力扭转和消除外界这种误读——其实,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未来是一座“城”!

事实上,从面积就可看出,深汕特别合作区总面积近500公里,是当初深汕产业转移园的40多倍,相当于深圳面积的五分之一,地理资源条件也完全可以建设一座中等规模的新兴城市。而且,广东省政府出台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中,就提出了百万级的人口规模设计和城市功能设计,这也完全突破了一般产业转移园的考量。

放眼全国,现有的“飞地”绝大多数都是产业园区,面积不大,功能单一。像深汕特别合作区这样,按照一座城市的规模、功能、建制设立的“飞地”,称得上是中国“飞地”中的特区。

值得一提的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对中心区规划的高标准和大手笔。今年6月,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发布国际咨询公告,设立500万“大奖”,面向全球征集50平方公里新城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方案。经过4个多月“全球海选”、国际国内权威专家“把脉”、多轮竞赛后,最终从49家国内外设计机构中评选出优胜方案。

以全球视野探寻这座特别新城的未来轮廓,彰显了深汕特别合作区“造城”的抱负。

不仅是宏大的城市规划,还有细微的市政配套,都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吸引企业所需的高端人才做强实体经济打下基础。

12月13日,在冬日的暖阳下,今年4月30日开放的赤河广场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休闲娱乐购物,这一广场是华润置地进驻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首个项目,也是合作区内首个“城市生态休闲会客厅”,项目一期由公园商业街及赤石河旁的滨水公园两部分组成,里面分布着太平洋咖啡、万象影城、麦当劳等品牌,市民在这里购物后,还可去旁边的赤水河畔的绿道休闲打卡。

“不仅是商业综合体,我们还在大力发展学校、医院等城市设施配套,通过更好的配套和服务吸引高素质人才过来并且留下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改革和财政局(统计局)局长黄文青说。

今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积极引进优质办学资源和医疗资源,深汕高级中学、南山外国语学校深汕分校、深圳职校深汕分校目前正在加紧选址规划建设,并与北大深圳医院、深圳大学签订共建框架协议,在当地建设三甲医院和门诊部。

传承“深圳元素”站在“巨人”肩膀上谋划未来

“深圳元素”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最耀眼的一块招牌。

1年前的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机制机制调整,意味着深汕特别合作区从一个由深圳、汕尾两市共建、带有“援助”性质的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变身为深圳市一个经济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建设管理的一座未来新城。

行走在深汕特别行政区内,有很多“深圳化”的细节,让这里的人恍如置身于“小深圳”之中:电话区号是0755;道路路牌的外观和设计与深圳的一模一样;5条区内公交线路,行驶的是深圳巴士集团旗下子公司的公交车,挂的是“粤B”车牌,创业村等名字随处可见……

细微之处更能映射出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的无缝衔接。

深汕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静说,在深圳以外的地方,深圳的电视节目只有深圳卫视可看,但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却能收看到深圳电视台所有频道的节目。

这背后,得益于深汕特别合作区在鹅埠片区先期开通了深圳有线电视信号及接入深圳超高速宽带网络,周边居民不仅能享受到深圳人同等的电视资源和电视品质,就连网速也采用的是超高速WiFi,直接对标深圳智慧城市建设。

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建设过程中,深汕特别合作区积极推进产业、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功能、行政管理等与深圳一体化发展,在入驻企业、规划理念、建设标准等多领域引入深圳标准、深圳经验,换句话来说,深汕特别合作区是站在深圳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谋划未来。

比如,从大的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的管理团队,大部分是从深圳选派过去的干部,工作效率、办事理念都具有“深圳气质”;深圳企业是开发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引入建设的83个产业项目中,来源于深圳的有76个;落户的深圳总部企业和利用深圳品牌效应引入的企业,在这里享受深圳同等待遇标准;符合企业条件的人才,可办理深圳户籍和深圳社保,商品房由深圳市房管局发房产证等等。

行走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人,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和一张白纸逐渐绘就的蓝图仿佛看到了三十多年前的深圳特区。

不过“形似”深圳,只是第一步。对于深汕特别合作区或广深产业园来说,“神似”深圳,继承这座城市改革开放的“深圳基因”,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所应触及的高度与追求。

这不仅包括试点推行经济体制、生态文明等多领域的改革设计,将深圳改革创新的招牌擦得更亮,也包括建设国际化、标准化的优良营商环境等深圳引以为豪的改革和创新,如此,伟人故里的广安才能与跨越千里的深圳实现精神上的契合。

“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小平同志三落三起的故事,在这里,我们要求我们的干部员工一定要有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比能包容的精神品质,为干事创业提供坚强的人力支撑。”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说。

回顾深汕特别合作区这场“广东试验”的8年探索史,其实也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全国首个省级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设并无先例可循,从一开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恢宏的愿景投射到实践中,实现起来存在不小的难度。成立之初,由于规划未明确、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这块跨市合作之地都曾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分歧,更不用说广深产业园这样跨省两个市的“飞地”园区了。

深汕特别合作区迎来揭牌一周年,广安(深圳)产业园也走过了3年的发展时光,这两地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但从发展眼光来看,现在还处于蹒跚学步期,健步如飞尚需时日,但这种飞地“深汕模式”“深广模式”值得期许、值得推广。

【大事记】

深圳特别合作区设立8年以来,经历了多次体制机制调整:

·2011年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决定在位于汕尾海丰县鹅埠镇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上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

·2013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优化深汕(尾)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加快合作区建设发展的会议纪要》,明确深圳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事务,汕尾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

·2017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的批复》,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调整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

·2018年2月,深圳市委办市府办印发《关于深圳市组织实施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的工作方案》,全面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落实到位;

·2018年12月16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开启了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的新阶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