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罗海韵 广安频道 甘文颖)10月31日,晨雾未散,走进华蓥市红岩乡红岩村,十里芳菲·红岩美村民宿里的银杏树叶簌簌飘落,铺成满地青绿。村民田勤华正往竹篮里装新晒的竹笋,“房子修得像童话屋,游客多了,我们的蜂蜜、竹编也能卖上价。”离银杏堂几步之遥,花神咖啡馆弥漫着面包香气,户外区域则成为“自然会客厅”。

绿树掩映中的十里芳菲·红岩美村民宿(邱海鹰 摄)
“2024年进场施工之前,这里80%的房子属于危房,如今的建筑从建材到工艺都透着对自然的敬畏,是真正从大地中来的‘绿色建筑’。”十里芳菲文旅集团品牌经理韩磊介绍,根据华蓥山土质,项目选择混凝土框架建造工艺,在保留原有地基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他举了一个例子,银杏观景平台曾是老村院子,无法对千年银杏树起到保护作用,施工团队特意新建平台,添加防护隔离带并进行标识提醒。
建筑与空间环绕古树而生,传承历史记忆与生态印记,也让工业旧址转化为人们的栖息地。走进民宿的独栋建筑,原木气息扑面而来,推窗即揽自然景观,“轻木结构”“亮瓦天窗”等设计将生态修复理念融入游客体验。“整栋楼房没有使用水泥、砂石等传统建材,所有原料来自于天然木材,墙体填充的保温棉能隔绝空气对流,减少了空调能耗。”民宿讲解员史双剑说。
“我们巧妙利用原生山石进行艺术造景,营造出富有野趣的景观,再现山石画意。”项目运营负责人董文贵说,在水系造景方面,还引入生态水景系统,设计蜿蜒流动的水系,“不仅能展现灵动景观视觉,更能有效滋养区域生态,调节微环境。”由于近期阴雨天较多,团队还在优化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将水资源循环用于绿化浇灌,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乡村道路经过生态化修复,如今也成为绿色生态走廊,连接田园风光与现代生活。沿路驱车不远,原舍•嘿矿熊猫主题民宿出现在青山绿水间,矿坑崖壁、碎石轨道与熊猫雕塑相映成趣。这里原是红岩乡高顶村老龙洞煤矿旧址,设计团队在保留工业风貌的同时,充分尊重原生态,古树从平台穿出的风貌也成为亮点之一。

青山环抱下的原舍•嘿矿熊猫主题民宿(邱海鹰 摄)
通过矿坡复绿的生态修复过程,“黑色矿坑”转变为“童话秘境”。“考虑到近60米的高差,我们对矿破采用分段式加固技术,打造出层层叠叠的缓冲平台,每层平台都铺设了混合材料,既能固土,又能为植物提供生长基质。”民宿设计负责人贺珊介绍,“植被复绿”技术已覆盖大部分裸露区域,根系发达植物正向岩缝深处扎根,景观栈道和台阶均设有节水沟,且大多由当地玄武岩制成。
进入10月底以来,虽然山上温度骤降,游客依然络绎不绝,研学活动也如期推进。“这里保存了碎石轨道、矿洞遗迹和工人宿舍等遗址,工业记忆已成为生态景观的组成部分,大厅里的岩石墙完整保存旧有痕迹,让人感觉建筑是从矿区岩石‘长’出来的。”重庆游客王妙妙说,5楼观景平台有熊猫在矿道玩耍的场景,房间内部的被子、抱枕、玩偶等充满熊猫元素,孩子非常喜欢。
从矿洞体验到矿石特色风貌还原,再到玄武岩工艺延伸的转变,原舍•嘿矿熊猫主题民宿成为从废旧矿山新生的亮丽风景。“我们探索的是从依赖资源的'挖煤',到依托生态文化的“秀绿”的转型之路,通过植入新的文化元素和体验项目,让传统工业遗迹焕发新生,成为吸引游客的文旅新地标。”民宿副店长邹强表示。
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华蓥仍在探索。依托“三线建设”时期的八大军工企业遗址。近年来,华蓥建设7个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6个融合发展景点,牵头成立川渝合作环华蓥山文化旅游发展联盟,联合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华蓥山游击队遗址等景点共建红色研学基地。
“华蓥以山上山下两大空间布局旅游产业,山上以生态奇观为依托,盘活沿线旅游资源和闲置资源,山下借助渠江风光、川东平行岭谷田园,依托蜜梨、油樟等农林特色产业优势,打造特色现代田园乡村休闲度假区。”华蓥市发展 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部分视频素材来源于华蓥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