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调查| 缺资金、缺年轻人、缺理解 广安民间救援队的尴尬怎么破

2021-05-08 14:56:5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李天锐

四川在线消息(彭娟 记者 何浩源) 无人机缓缓起飞,对准树上的马蜂窝,喷火管吐出长长的火焰。过了不到5分钟,燃烧起来的蜂巢逐渐剥离,一片片掉落。“这玩意儿高级,这样捅马蜂窝不危险了。”围观的村民拍手叫好。

近日,广安市邻水县牟家镇金凤村村民发现一个马蜂窝,于是打电话向邻水蓝天救援队求助,队员们用无人机扫射的方式,几分钟就解决了这个马蜂窝。然而在这台价值上万元的“高科技”背后,却有着队员们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四处筹资、自掏腰包……

近年来,在地震、泥石流等灾难救援现场,活跃着民间救援队的身影,成为官方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但驰援背后,是高昂的付出。设备采购、每次出动救援,都是不菲的费用;民间救援队生存状况如何?面临哪些困难?

资金设备之困:今年到目前只收到5000元捐赠

当天邻水蓝天救援队在金凤村使用的无人机于去年12月购买,花费近1.5万元。“这笔钱基本都是队员自筹的。”邻水蓝天救援队队长杜静说。

在邻水县一家大型超市负一楼,就是邻水蓝天救援队的储物间,大概200平米。杜静是这家超市的负责人,负一楼是超市整体租下来的,但这片区域一直没有被利用,所以杜静就将其作为了救援队的储物间。

储物间内,放置着邻水蓝天救援队的大部分家当:其中最值钱的是价值4万元的水下生命探测仪,可以用来确定落水者的位置。此外还有冲锋舟、头盔、绳索、救生衣、靴子、破拆工具、消防设施等装备,大多来自于队员自发的集资购买。

“救援是自愿且无偿的,结合本地实际,很多装备都是必不可少的。救援行动所需的装备并不便宜,一次救援需要准备很多东西,每项花费都需要队员自己承担。”杜静说,以山地头盔和废墟头盔为例,目前队员使用的一款580元的头盔是同类产品中最便宜的。

2020年以前,邻水蓝天救援队没有注册,不能接受捐赠。不仅设备要集资购买,每次出动救援,比如燃油消耗等费用,都需要队员自费,出勤一次至少需要200元成本。杨建伟今年53岁,是救援队里最年长的队员,曾是一名建筑师。他说,每年要出勤上百次,需要花费5000到6000元。

2020年3月,邻水蓝天救援队成功注册后,全年共收到23万元捐赠,杜静用这笔钱买了水下生命探测仪、冲锋舟等设备,并且给队员们解决了每次外出救援的费用。杜静把支出清单贴在了储物间的墙壁上,上面记录了从去年3月到现在的支出,总共是25万元左右。“但今年到现在才收到5000元捐赠,下半年运行可能会比较吃力。”杜静说。

事实上,广安其它地方的民间救援队也都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广安蓝天救援队今年到目前捐赠收入还不足两千元,而2020年5月组建的岳池蓝天救援队,目前还未注册成功,一切费用都由队员们自掏腰包。

由于救援需要专业技能,队员的培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节约培训资金,邻水蓝天救援队自发号召老队员培训新队员。但是如果队员要考取相关的证书,就必须要自费,杨建伟的冲锋舟驾驶证和全国地震救援证就是他当初花了几个月时间以及1万多元所考取的。

年龄断层之难:45岁以上占80%

据统计,广安市500多人活跃在民间救援队里,但经常参与救援的队员并不稳定,人员流动时有发生。杨建伟担心,一线救援后备力量不足,不久的将来,民间救援队传递“接力棒”会面临不小的难题。

以广安蓝天救援队为例,该救援队一共有170名队员,其中25岁以下的队员只占5%,而45岁以上却占了80%。广安蓝天救援队队长徐晖说,年轻人通常忙于生计,没有闲暇时间和精力放在救援队上,另外,一些年轻人可能一时兴起加入,但随着兴趣变淡以及救援的辛苦,也会退出。如此,救援队中的“年轻血液”也越来越少。

“虽然队员们年龄偏大并不影响救援任务,但长远看来,多些年轻人总归是好的。”杜静表示,年龄较大的队员们虽注重锻炼,但后面身体机能也会渐渐跟不上救援任务,所以需要年轻人作为储备力量,接过任务。

救援时,被误解也是常有的事儿。

回忆起一次帮助村民捅马蜂窝,岳池蓝天救援队队长蒋兴勇有些哭笑不得。当时队里还没有“无人机射烧”这种高科技,只能将树锯倒然后摘除马蜂窝。半小时后任务完成,队员们准备收队返回,却被当地村民拉住不让走,要求救援队必须把锯倒的树砍成小截,让他们可以拿回去当柴烧。村民的理由是,队员是收了钱的,这是他们理所应当做的。然而他们作为公益组织,救援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有时心里还是感觉很委屈。”

“有的人很不以为然,会觉得‘我们吃饱了没事做’‘很傻’。对于没太多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常会因听到不友好的言论,产生心理落差而放弃。”蒋兴勇说,救援队也在思考如何打破认知边界,提升群众认可度。

未来解决之道:可探索和政府救援力量共享装备

事实上,不论邻水还是外地,官方和民间应急力量都曾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去年抗疫时,邻水县相关部门与蓝天救援队进行了合作。宁波、南宁、合肥等地的官方部门,还和蓝天救援队洽谈或签署战略协议,加强协同作战。

不过,在杜静等民间救援队人员看来,民间救援队虽定位于政府的应急补充力量,但还是面临少资金、后继乏力等尴尬处境。他们表示,上述尴尬,在许多地方的蓝天救援队身上同样存在。

未来怎么办?

杜静建议,希望地方应急部门和消防,与民间救援队签订协议,发生灾害参与救援时,民间救援队可以无偿使用应急部门和消防的设备。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民间救援队缺设备的难题,也可以解决政府救援部门人手不足的问题。

广安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苏明遂表示,如果出现大灾,政府一般会统筹使用人员和设备。民间救援队如果愿意,其人员可作为政府救援的补充力量。没有灾情时,双方可以建立合作机制,把政府救援力量的设备提供给民间救援队作为训练使用。“此外,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捐赠,尽最大的力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针对人员年龄断层的问题。徐晖说,他们在建设装备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也将更注重文化建设,塑造队伍形象,并且进一步提升队员的保障能力,建立规范化体系,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现在是信息化社会,部分年轻人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我们队伍发布的救援活动、培训演练的照片后,会主动联系我们加入。”

“需要指出的是,民间救援队募捐资金,应本着自愿原则,做到募集、管理、使用公开透明,民间救援队应该不断提升专业救援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对救援工作出色的救援队给予一定奖励,对考核合格的救援队员购买安全保险,多方发力共同促进民间救援队可持续发展。”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胡光伟表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