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川剧《信仰》高光的背后,广安邻水这批接近60岁的川剧演员又回到了舞台

2021-07-05 18:35: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李天锐

四川在线消息(王林 记者 何浩源) 6月23日,成都市金牛区新声剧场,广安市邻水县大型革命历史川剧《信仰》连续第二晚在此上演。这是两场“叫好又叫座”的演出,剧场内500余个观众席座无虚席,其中超半数是青年观众。

演绎到动情之处,观众席中,成都某高校历史系大二学生杨浩然热泪盈眶,《信仰》的情节让他深受感触。这次观剧刷新了他对川剧的认识。“对服装、道具、舞美、唱腔进行了创新,赋予了川剧新的时代特征。”

邻水县是川东人口大县,也是上世纪80年代初川剧兴盛之时的“高光地”。高光褪去,邻水川剧一度濒临失传。

近年来,广安市和邻水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川剧发展,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创作优秀剧目,川剧演员又回到了舞台,连续创作了《南海李准》《信仰》等优秀剧目。如今,这批演员已经临近60岁,他们希望以《南海李准》《信仰》等剧为起点,扛起广安川剧复兴大旗。

回归:找回了30多年前那种成就感

文学名著《红岩》里有一个响当当的角色叫许云峰,川剧《信仰》就是根据许云峰的原型之一、广安邻水人许建业的故事改编而成,许建业冒着生命危险在隐秘战线上进行革命工作,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挺过了无数次的严刑拷打,抵挡住了威逼利诱,于1948年7月22日英勇就义。

去成都演出之前,6月15日,《信仰》在广安大剧院举行了首演。57岁的丑角演员温益怀做好了“出丑”的准备。因为自己已经快40年没登上过这样的大舞台了,他对这场演出的上座率不报太大希望。

演出前一个小时,温益怀还找到师兄蒋晓明,后者在《南海李准》和《信仰》中分别扮演了主角李准和许建业。“我这么久没演了,心里没底呀。”温益怀想表达的是,一方面自己久离舞台怕技疏,另一方面担心观众的反应不好,一个演员,最看重的就是观众的评价。

蒋晓明的一席话,给温益怀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这个剧是我们的重大转型突破,我们把传统和创新相结合,观众一定能够看得懂,而且一定评价高,你放心大胆地演,演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就行。”

不出所料,演出十分顺利,整场演出,近千名观众送出掌声20多次。特别是许建业登上高台英勇就义的时候,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不少人都悄然拭泪。

革命历史题材的川剧如何更加吸引观众?蒋晓明表示,《信仰》既注重传统川剧表现形式,又加入新的元素。比如许建业和同志的对话、受刑都运用了传统的表现技巧。而许建业发展党员和最后就义时,则用川剧的唱词配上了《国际歌》的旋律,给观众带来庄严宏大的感受。

另外,这部剧打破川剧传统固化的表演形式,将音乐剧、话剧、地方民歌、民间舞蹈融入其中进行再创作,并用一些地道方言和网络语言拉近了川剧和观众的距离。配以现代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以歌舞演故事。

演出收工,温益怀告诉蒋晓明:30多年前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

危机:最美好的年华没有干成最想干的事

30多年前演川剧,啥感觉?

温益怀清楚地记得,1979年,他15岁,通过层层选拔进入邻水县川剧团,成为一名丑角。三年学艺,正式出道,时值川剧黄金年代,一个月至少20场演出,场场爆满。

“每天就在重庆、成都等地的大剧场演,上午排练中午演,下午排练晚上演。”温益怀觉得,那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那时的邻水县川剧团在全省都排得上号,他走到哪里,就像现在的明星一样,特别自豪。

同样感觉自豪的,还有蒋晓明。那时的他,已经是邻水县川剧团的当红小生,他演的许仙、秦少游等角色深得观众喜爱,观众亲切地称他为“蒋秀才”。

演出多,自然收入高。蒋晓明记得,他们那时的月薪比副县级还高,这让他们更加具有成就感。

然而,变化总是来得太快,甚至没有给蒋晓明和温益怀任何准备时间。

1987年左右,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当大街上开始播放流行歌曲,不少人迷上了看电视、听收音机。蒋晓明发现,他们的日常演出,观众越来越少,票越来越难卖。

蒋晓明才意识到,属于他们的时代即将结束。随后的两年,演出场次从每月20场减少到两三场,川剧团的运转出现困难,到手的工资越来越少,不少人日常家庭开支都难以为继。

改行,转型,离开舞台,大家纷纷选择停薪留职,另谋出路。

1987年,温益怀远赴福建,从一名川剧演员转型成为架子鼓鼓手;蒋晓明自学普通话和流行歌曲,当起了舞台主持人,还成为了广安小有名气的本土歌手;大师兄罗建明则选择继续留在舞台表演,不过演的不再是川剧,而是话剧和小品。

人走,剧散,邻水川剧陷入断代。

“在最好的年华,没有干成最想干的事情,这才是终身遗憾。”温益怀觉得,20岁到40岁,本是一个川剧演员的黄金时间,而大家却离开了舞台,与梦想失之交臂。

各散五方之后,蒋晓明和温益怀都在等待自己被“召回”的那一天。因为,在他们心里,川剧这个魂还在,他们的梦想还在。

复兴:传统+创新 让川剧能够代代传承下去

蒋晓明没想到的是,快退休的他还能站上川剧的舞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对于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广安市也出台了支持传统戏曲发展的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地方戏曲艺术振兴发展。

复兴广安川剧,蒋晓明带着温益怀、罗建明等10多个师兄弟回来了。不过,他们回归后的任务,不再是利用川剧演出赚钱养家。他的单位名称,已经从邻水县川剧团变为邻水县文化馆(邻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他们的任务是将邻水川剧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如何传承发扬?离开川剧舞台已经20多年,不少人技艺已经生疏。蒋晓明便带着大家,像40多年前刚刚拜师学艺那样,每天绑腿、扎马步、翻筋斗、练嗓子……经过大半年训练,恢复到当年六成左右水平。

时过境迁。蒋晓明也意识到,现在演川剧,不能再像40多年前的川剧那样演了。“时代在变,观众的审美在变,我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把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川剧,才能让川剧有生命力。”蒋晓明说,回归之后,他们继续面临一次转型。

2018年,蒋晓明和大家推出回归后的首场大戏《南海李准》,该剧一炮而红,成为他们回归的正名之作。该剧在表现手法上,大胆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促进传统曲艺与现代表演有机融合,使传统曲艺焕发新的活力,拉近年轻观众与曲艺之间的距离。作为李准扮演者的蒋晓明,在一个月瘦了20多斤。

除了在剧目上创新,蒋晓明也在思考如何培养新一轮的观众,让川剧更具群众基础。蒋晓明说,邻水县已经实施川剧进校园活动,每个星期开设有两节川剧课,中小学生通过欣赏川剧脸谱和服饰、欣赏名段与动作、动手绘制脸谱、展示表演等活动,激发他们对川剧艺术的兴趣。“就算不会走上川剧的路,能让他们喜欢川剧,就足够了。”

蒋晓明认为,传统戏曲也可以很好看,昆曲在上海、江苏等地就很流行。川剧应该在舞美灯光、台词上下功夫,让表演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并且还应该继续将传统川剧中的诙谐幽默元素发扬光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看川剧。

已经表演了20多年话剧的罗建明则认为,川剧应该够吸收话剧元素,在情节上设置更多悬念,节奏更加明快,给观众享受川剧美感的同时能够沉浸到其剧情中。

文化艺术的传承,最重要的是接班人。蒋晓明透露,目前,广安打算在邻水成立广安市川剧院,招聘一批事业编制人员,尽快补齐断档42年的川剧演员队伍。因为,还有两三年,他们1979年入行的这批10多名川剧老演员就要退休了,接班人必须尽快到位。

摄影 吴迪 刘秦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