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广安撂荒地是怎样变成产业基地的?

www.scol.com.cn  (2018-03-27 17:29:55)  来源:广安在线  
编辑:刘川  

3月中旬,邻水县柑子镇李子园,蜿蜒近10公里的李花竞相开放,每天迎来游客上万人。万亩李子园,让原本连片的荒山,重新焕发“生机”,柑子镇7个行政村依托李子园,修通了产业路。村民在花开果熟的季节,开办农家乐,年人均增收超1000元。曾经的撂荒地,如今变成了村民致富增收的“聚宝盆”。邻水县袁市镇、广安区大安镇在浅丘荒地上,造出万亩柠檬产业园。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多地得到体现。

现状:

大片耕地变荒坡

邻水县柑子镇金光村,位于华蓥山脉深处,平均海拔700米,是邻水县“三山夹两槽”地形中典型的“山地村”,也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农业,曾是这个村的支柱产业,800余亩耕地,种上玉米、小麦、土豆,维持着全村千余人口的生计。

时过境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大部分年轻人,纷纷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家里务农,外出打工比干农活的效益好得多。”金光村党支部书记钟仁其明白,年轻人离开这个山里的村子是早晚的事情。

年富力强的村民背起行囊远走他乡,村里的常住人口从800余人渐渐减少到100余人。人走了,土地没人种了,以前成片的玉米地杂草没过了腰,800余亩耕地,也只有100余亩种了庄稼。

看到大片荒地,76岁的钟明福觉得心疼。他种了一辈子庄稼,如今儿孙辈都在外打工,家里的6亩土地,只种了不到1亩。

成片的撂荒地,不仅出现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在地形较为平坦的邻水县袁市镇、广安区大安镇,土地成片荒芜,同样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袁市镇、大安镇属于浅丘地形,在广安属于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但是外出打工潮将人带走,让这两个乡镇的“良田”退化成了荒坡。

袁市镇副镇长周正林介绍,随着农业人口外出,该镇70%以上的土地被闲置。前些年种植水稻和蔬菜的田地,不到十年时间,几乎都成了荒地。

出路:

因地制宜搞产业

土地连片荒芜,何谈乡村振兴?盘活农村的撂荒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农村重新焕发生机凝聚人气,这项任务迫在眉睫。

华蓥山脉深处的金光村,种植李树的历史已近百年。当地的土壤、地形、气候,促成了种植李树的先天条件。“要把村里撂荒地盘活,就得从李树上做文章。”柑子镇镇长张堂说,李树劳动力投入少,种植技术简单,管护成本较低,村里有劳动力的老人都可以参与。

2014开始,柑子镇规划包括金光、桅子、天子等7个村的万亩李子园。同时,为了配套发展产业,一条宽5.5米长约10公里的旅游环线被打通,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出行难题。

3月24日,袁市镇的柠檬产业园里,2000亩柠檬已栽种完毕,去年11月间种的大头菜已经收获,业主与涪陵榨菜厂签约销售,收入近百万元。“间种,让土地创造更大的价值。”周正林说,间种的辣椒预计可以创收上百万。

周正林介绍,按照规划,袁市镇柠檬产业园将栽种柠檬5000亩以上,涵盖4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打造一个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同时,还将着手延伸产业链,建起柠檬初级加工厂,提升柠檬的附加值。

种柠檬,广安区大安镇同样选择了这条路。全镇60%以上土地,经过调型,栽种了柠檬,间种了西瓜。“荒地被利用起来了,老百姓都很开心。”大安镇福城村村民杨泽群说。

惠民:

群众搭上“致富车”

荒地变成产业基地,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面貌的变化,还给当地老百姓带去了致富增收的机会。

柑子镇金光村3组村民欧如贵,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五口人。欧如贵记得,年轻时,靠着家里的5亩地养活了一家人,后来,儿女都外出打工了,家里的土地荒了一大半。

村里规划李子园的时候,欧如贵毫不犹豫地将4亩土地栽上了李树。“种庄稼干不动了,管管李子树还行。”欧如贵一共种了200多株李树,按照目前的市场价,等到李子大面积挂果时,每年卖李子就可以收入2万多元。种植李树,让欧如贵在脱贫之后,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这几年,李子园里的农家乐从无到有,一下子开了10多家。柑子镇桅子村村民李广华看到了李子园里的商机,进城学了厨艺,把家里的土坯房翻新,办起了“土家菜农家乐”。就在刚刚过去的花期里,李广华的农家乐接待游客超过1200人,收入近10万元。

在邻水县袁市镇、广安区大安镇的柠檬园里,村民致富增收有两种途径,一是土地租金或以土地入股的分红;二是在产业园里务工,每天可以收入50到80元。周正林算了一笔账,村里有劳动力的村民在柠檬园里务工,再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每户村民年均增收近1万元。

荒地变成了产业基地,农民当上了老板。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土地为农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广安在线 刘伟 王林 胡青青)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