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广安区: “四好村”创建  提升群众精气神

www.scol.com.cn  (2017-12-07 16:06:18)  来源:广安日报  
编辑:刘川  

一条条托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希望的通村通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栋栋让贫困群众居有其所的川东民居独具特色,一个个撑起贫困群众发展希冀的产业基地生机盎然,组合成一幅广安区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条件。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广安区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推进贫困村危旧房屋改造、易地搬迁、产业发展、道路建设等扶贫工程,使各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收入、幸福感同步提升,“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美好愿景在昔日的贫困村里逐渐成为现实。

修旧如旧乡村展新颜

11月16日,走进广安区兴平镇龙孔村、丁坝村等地,记者看到,雪白的外墙、笔直的梁柱、灰色的盖瓦,一栋栋修葺一新的架子房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向过往行人展示着它的新颜。

这些独具特色的川东民居,在两年前还风雨飘摇,为何如今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都得益于我们独特的危房改造方式。”广安区扶贫移民局局长杜强一语中的。

广安区地处秦巴山区,架子房是这片土地上的传统建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农村住房已被拆旧建新,但部分贫困群众限于经济条件,仍然居住其中,许多“年岁已高”的架子房更是在岁月的侵蚀中,变成危房,风来墙晃,雨来屋湿,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仅丁坝村和龙孔村,住在架子房中的贫困户就有127户。”兴平镇镇长黄国武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家每户推倒重建,按每户10万元计算,所需资金上千万元。显然,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如何筹集这笔钱,更是一个大难题。

经反复研究,广安区扶贫移民局和兴平镇达成共识:因地制宜、修旧如旧也是住房保障的有效办法。杜强说,“大部分贫困户的房屋是祖辈传下来的,极具川东民居特色。如果能改造加固,不但可以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还能体现地域文化内涵。”

“危房改造中,我们根据房屋危险程度采取了不同措施,”周业林介绍,针对结构安全、但风貌和功能较差的,创新实施“四改三建”,完善功能配套,靓化房屋风貌;针对次要构件损坏的,坚持修旧如旧,维修加固,排除安全隐患,保持房屋原有风貌,并配套实施“四改三建”。

按照“既要修旧焕新,也要修旧如旧”的标准,一场房屋改造工程紧锣密鼓地展开……一座座修葺一新的川东民居,依次展现在人们眼前,2014年以来,该区共维修加固房屋6136栋,新建房屋5648栋,解决了包括贫困户在内的11784户群众的住房难题,实现了住房安全全覆盖。

丁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德林改造后的房中,厨房里瓷砖洁白、锅具整齐,米面油分储,干净整洁;卫生间里,原来的旱厕已改成水冲式厕所,还安上了淋浴器。“改造后的老房变得更加宽敞明亮,住得也比原来舒心了不少。”杨德林高兴地说。

“来村参观的人都说,改造后的房子漂亮、舒适,住起比城里的还安逸。”龙孔村村主任邓明海喜形于色,他表示,随着村子的变化,来村观光的游客逐日增多,村里正筹划在旅游上做文章,带领村民进一步增收致富。

易地搬迁生活好美好

柏油路、自来水、宽带网、有线电视……基础设施相当齐备;学校、卫生院、文化广场、图书室……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在丁坝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座座易地扶贫搬迁房尤为引人注目,成为青山绿水间的一道独特风景。

“我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样的新房子!”丁坝村村民伍素英非常满意新居,“再不像以前住在山里,土墙房一下雨就漏水,出村到镇上办事要走两三个小时,如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搬迁搬的是民生,暖的是民心。往哪里搬、钱哪里来、房子怎么建、政策如何配套……这都是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广安区从搬迁补助、房屋建造、集中安置点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强化扶贫搬迁政策,建立部门领导分片联系制度,按期进行全面督查,研究解决搬迁中的具体问题。

各乡镇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对搬迁农户逐户规划,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安置方式,制定可

行的筹资办法,全区形成了区有总规划、乡镇有方案、户有“明白卡”的规划实施体系。

“贫困群众听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积极性都非常高,搬迁入住率达到100%。”杜强说,易地扶贫搬迁就是要帮群众挪穷窝、斩穷根、治穷病。2016年,广安区全面建成投资8亿元、涉及137个新村3942户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现两年任务一年完成,成为全省先进典型。

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如何让易地扶贫搬迁户致富?广安区做出了探索:坚持易地搬迁与乡村旅游、美丽新村、产业发展“三结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文明提升“双配套”,确保建成一个安置点,带动一片产业发展,形成一道乡村风景线;并创新土地调整和建设模式,每个集中安置点配套10万元以上产业发展资金,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能致富。

树挪死,人挪活,“能致富”的举措,也有力激发了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对未来的生活,住在广罗乡月台村安置点的张保华信心十足:“过去在山里,人累死累活吃不好、住不好,搬出来后不仅住得安逸,又靠近城镇,只要勤快,有的是钱挣。”老张说,他搬进新居近半年,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发展生产,不仅养了5头猪,还种了几亩地,目前丰收在望,今年收入两三万不成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广安区按照“五个一批”精准脱贫规划,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工作目标,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主体、科学规划、产村相融、整体推进”思路,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让全区1069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进了新居,开始了崭新生活。

“四好村”创建提升群众精气神

“我们村成了‘四好村’,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去年,胡正阳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家,并在附近的农业种植基地找到了稳定工作,“有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今后更要好好干!”

胡正阳是广安区崇望乡的省级“四好村”双胜村村民。去年9月起,我省开展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村”创建活动,广安区也不例外。“‘四好村’的标杆作用,有助于村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同频共振,能引领致富奔康的群众让‘好日子、好习惯’成为常态。”杜强表示。

今年年初,四川发布了首批1481个省级“四好村”名单,同时发布通报,指出“四好村”创建活动,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激发农村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加强农村依法治理、整体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其中广安区的双胜村等9个贫困村名列其中。

红花河静静流淌,穿村而过,河岸两旁的杨柳随风摆动,黑化的公路蜿蜒前伸,不时有汽车疾驰而过;地里蔬菜瓜果成行成片,修葺一新的川东民居点缀其间;村级文化广场上,散步休闲的群众笑容满面……如今,龙孔村是远近闻名的“村美、民富、班子强”明星村,今年已创建成为市级“四好村”,“省级旅游示范村”创建也在有条不紊推进中。

“路宽了、地平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来村上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底气也更足了。”邓明海告诉记者,2016年,龙孔村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下一步,村里准备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完善配套设施,把乡村旅游也搞起来。

得益于“四好村”的创建,如今,广安区各贫困村不仅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生活习惯改善了,大伙脱贫奔康的精气神和干劲儿也更足了。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