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发布《巴蜀文旅走廊古居蓝皮书》 李后强:盘活古居旅游,聚人气是关键

2021-07-11 15:46:4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李天锐

吴迪 摄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郭静雯 何浩源) 7月9日,巴蜀文旅旅游走廊产业协同发展高峰对话在广安举行。会上,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发布了《巴蜀文旅走廊古居蓝皮书》,提出盘活古居旅游,聚人气是关键。应注重明确古居居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古居居民的合法权益,满足古居居民的生活追求,激发爱村护镇的行动自觉。

吴迪 摄

据省社科院调查研究,巴蜀自古人丁繁衍、经济繁盛、文化繁荣,古居遗存密集,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四川入选333个,重庆入选110个。这些古老村落大都承载着巴蜀文明的历史印记,维系着巴蜀文化的发展根脉,传承着巴蜀文运的基因流变。因此,李后强认为,当前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巴蜀文旅走廊打造,打破区域分割,融合文旅资源,以古居为载体,串点成线,聚集成面,推动巴蜀文化活态传承,显得尤为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当前,古居保护与开发的痛点在哪?通过深入成渝地区的传统古居广泛开展实地调研,李后强发现,现实的古居经营大多存在业态发展同质化、文化存续空心化、商业开发过度化、利益纠纷复杂化、区域政策割裂化等问题。随着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热度的不断提升,这些问题愈发凸显出来。

如何破解?李后强认为,应重点在两个字上做文章——“特”与“活”。

他认为,特色产业是古居的生命原点,每个古居的兴起的背后,都缘于当地特色产业的催生,如茅台镇兴于酒、景德镇盛于瓷、顺庆府达于丝、宝宁府名于醋。经营古居,就是要因“市”利导,因地制宜,采取生态循环型、产业延伸型、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等多种模式,整合古居特有资源,开发古居特色产业,形成古居特色品牌。

盘活古居旅游,李后强认为,聚焦人气是关键。他建议培育传统工匠艺人,复现传统七十二行,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出具有区域影响的旅游体验项目,打造传播范围广泛的旅游品牌形象,以丰富古居旅游活动、增加古居旅游看点、延长旅游停驻时间、增添古居旅游人气。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古居居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古居居民的合法权益,满足古居居民的生活追求,激发爱村护镇的行动自觉。

目前,由李后强倡议,并牵头组织巴蜀两地社科院专家、大学院校学者、政府科研人员、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组成的产、学、研、政学术平台——巴蜀古居保护利用联盟已经成立。李后强表示,下一步,联盟将在做好组织共建、资源共用、产业共促、市场共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巴蜀古居保护利用的标准体系、编制巴蜀古居保护利用的科学规划,打造巴蜀古居旅游开发的精品线路,采用“国企平台+市场招商”等模式,重点突破巴蜀古居联盟经营的要素瓶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