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伍力 田程晨 广安频道 邓林灵 吴迪) 扎根基层信访岗位12年——她从“一头雾水”的门外汉练成授业解惑的专家,敢接“烫手山芋”、乐为百姓跑腿、勇挑工作重担,成为在一线成长起来的“行家里手”;
走访接待信访群众2100余人次——她用心用情为民服务,于春风化雨中化解矛盾纠纷,打开千千心结,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办理各类群众来信3300余件,协调化解信访积案130余件——她始终恪守法律底线,坚持运用法治思维为群众排忧解难,把法治理念植入百姓心田。
张仁华在工作中。
8月2日,记者见到了这位全国信访系统优秀办信员、四川省华蓥市信访局办信股股长张仁华,她正忙着推进新房业务规范化建设集中评查。被问到连续10年群众满意率100%的秘诀,她微笑作答:“只要把老百姓当亲人,老百姓就会把我们当亲人。”
“与群众共情是我们的责任”
阳和镇蔡家湾村的群众至今记得,9年前,村里因地势高、水压不足断了自来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孩子没了主意。接到信访件后,张仁华从反复来件中判断出群众的焦急,她没有把信访件一转了之,而是一头扎进大山,眼见吃不上自来水的老人孩子,她感到心里像自己家人受苦一样难过。
“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一天也不能耽搁!”她立即行动,找镇村干部、水务局,在专家帮助下迅速确定打井取水方案,此后一有空就往村里跑,找水源、找施工队、催进度,不到20天时间,水井建成出水,甘冽的井水润泽了村民们的心田。
“信访工作不能止步于程序上的办结,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在张仁华眼中,“信访”后面不能少了“办”字。她长期坚持在相关责任单位认领任务后持续跟踪督导、推动落实,确保问题尽快解决,确保信访群众安心、顺心。
在一次偶然走访中,张仁华得知高兴镇马家嘴村村民尹真万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生活非常困难。她从此把这家人放在心上,先为他们争取调高最低社会保障、争取残疾人生活补贴,又帮助尹真万申请到护林员公益岗位,再想办法为他办下2万元免息贷款用于养鸡。
“鸡出栏时没销路,又是张股长帮忙想办法。”至今说起张仁华,尹真万仍然感激哽咽。这家人,张仁华一帮就是8年,让他们摆脱了因残致贫的命运。
“对群众来讲,如果没有遇到难处,谁会来信访呢?如果眼见群众有难处,又何必等群众来访呢?”张仁华说,“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群众的烦心事,就得快马加鞭去办。”
信访工作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深深的情怀。在张仁华手中,外地农民工讨回12万元欠薪,群体性纠纷成功化解;19户村民被施工企业砍倒的果树得到合理补偿,重复信访画上句号……
把信访部门从群众诉求的“中转站”变成解决问题的“终点站”,这是张仁华不懈努力的目标。12年的信访工作中,张仁华6获广安市、华蓥市党委政府表彰嘉奖,并于2022年获评全国信访系统优秀办信员。
“为民解难就是为党分忧”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民解难就是为党分忧。”面对工作中的矛盾,张仁华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
建设“物流港”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过境高速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协调解决好沿线群众诉求是保障工程进度的重中之重。
紧挨规划线路的黄治谷一家新建农房虽然在规划红线外,却面临一旦公路建成,自家就会立于30米高“悬崖”之上的窘境。老黄火急火燎从打工地赶回老家,开始了长期信访,带动沿线10余家类似情况农户形成群访,对工程进度形成阻力。
张仁华迎难而上,一边重点安抚黄治谷一家情绪,一边积极协调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项目业主公司和属地政府,努力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解决群众现实难题。在她的推动下,2019年,黄治谷等沿线10余家受到工程影响的村民乔迁新居,长期困扰工程建设的“缠访”问题也迎刃而解。
信访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同样在2019年,一封国家信访局转交件打破了禄市镇大坡老村的平静。在外务工村民陈利剑质疑村里新建山坪塘惠民工程存在数量、质量问题,镇、村干部颇感压力,工作积极性受挫。事情交到张仁华手上,她先与陈利剑耐心沟通,打消了他对身在异地、信访难“落地”的疑虑,紧接着又一次深入山村实地踏访,确认老陈质疑的12口山坪塘没有少建,但的确有两口存在漏水问题。
张仁华迅速协调镇、村找回施工方做了补漏处理,并将办理情况第一时间反馈老陈。期间反复沟通,让老陈彻底放了心,不仅息诉息访,还和张仁华成了逢年过节互致问候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因为处理快,当地镇村干部得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村里发展又重新走上正轨。”张仁华回忆道。
这一年,张仁华的工作记录上显示:全年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4起,排查出矛盾纠纷179件,化解165件;规范办理群众来信130件,受理率、按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皆为100%。
在张仁华看来,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矛盾化解工作,不仅能帮助群众破解难题,也能助力党委政府专注发展。为提升工作效率,她摸索总结出“三本台账”工作法:一本电子台账,记录群众信访时间、主要诉求等信息,并用不同颜色标记办理进度;一本纸质台账,登记群众来信责任单位处理情况,方便群众查阅,主动接受监督;一本群众满意度台账,对每件信访事项一一回访,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用法治思维提升信访工作”
一些群众“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是长期困扰基层信访工作的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用法治思维推动信访难题‘双向破解’。”张仁华说。
一次关于解聘补偿的接访经历,让张仁化坚定了学法懂法的决心。市里一所学校解聘两名聘用制员工,面对两人历经劳动仲裁仍不接受补偿结果的难题,张仁华翻遍《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感到把工作导入司法渠道是最高效且有说服力的解决方式。在她的坚持下,两名当事人与学校在法院达成庭前和解,不仅保障了当事人的权益,也让双方心服口服。
工作之余,张仁华认真自学、主动求学,力争让自己早日熟悉、尽快掌握更多法律法规知识,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办公桌上,3本厚厚的法规集已经被翻得卷边。“政策法规更新快,感觉永远在学习。”张仁华说,“无论怎么学,遇到‘抠脑壳’的事也得及时沟通各责任部门,一定要确保各项处置合法合规”。
为了让全市各部门和乡镇提高依法受理办理信访件水平,由张仁华建议和牵头,华蓥市信访局先后编印《信访事项办理工作守则》《信访工作资料汇编》和《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资料汇编》,分送给各部门和乡镇,明晰信访工作要求,强力推进信访工作权责明、依法办、秩序好。
她把重点内容编印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请市里老年志愿者法治宣讲团带去基层宣讲;在华蓥市禄市镇创新打造“言和堂”多元调解品牌,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法主导+专家团队+社会组织”的聚力优势,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信访领域落地实践。有了政法力量和专家团队的加入,矛盾纠纷更好地化解于萌芽。今年1至6月,禄市镇初信初访案件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8件,群众满意度上升至95%。
“牢记为民解难、为党分忧政治责任,坚持以法治为先导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能。”张仁华说,自己要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信访工作者的坚守和追求,努力当好新时代信访工作的“赶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