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 (张天文 记者 罗海韵) “以前种玉米,行距和株距都比较宽。现在株距小了,在保证采光的前提下,还多种了大豆。”7月9日下午,在邻水县城北镇金垭村,蔬菜种植农场业主蒋川站在2米高的玉米前,摸着玉米叶。而在他的脚下,豆苗在玉米地里整齐排列。
20多年的田间劳作,将蒋川的皮肤晒成小麦色。他憨厚地笑着,“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这活儿,学问大着呢!”在技术层面,他更是有着一套心得,挑选与玉米生育周期相匹配的大豆品种。“时间把握很关键,”他告诉记者,“早了晚了都不行。”
邻水县农技站高级农艺师正在指导村民
今年,邻水县在城北镇打造县级大豆玉米袋带状复合种植核心项目示范区。1300亩县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核心区里,进入灌浆期的玉米茁壮挺拔,处于初花期的大豆长势喜人——它们一个矮秆,一个高秆,一个喜光,一个耐荫。“最萌身高差”并不妨碍玉米和大豆成为“最佳搭档”,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
金垭村村民大多知道,在土地耕地面积不变、玉米产量稳定的情况下,大豆玉米“手牵手”的方式,能促进每亩地节本增效。但大部村民不敢轻易尝试新技术。
当地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核心区
如何破解村民传统观念的制约?四川省级农业专家也纷纷支招,为村民开出“技术方案”。四川省科技万里行大豆专业组负责人、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张黎华教授介绍,“在品种选择上,大豆是南夏豆38品种,玉米是成单716品种;在种植模式上,大豆、玉米的行比为3:2或4:2。”
经过长时间磨合,在专家和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村民逐渐了解复合种植模式的技术要点。
7月正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夏播关键期。当天,邻水县农技站高级农艺师朱和平来到金垭村。“现在是大豆、玉米共生期,要注意开沟排湿;等去掉杂草后,施肥要靠近玉米。”他告诉村民。
邻水县城北镇金垭村
按照近年来的市场行情,大豆每公斤的价格在5.5至6.5元,玉米每公斤的价格在2.6至3元,较往年只种玉米的情况,蒋川预计每亩地增值350元以上。“去年雨水多,玉米长势差,籽粒也小。今年气候更适宜,作物养分更足,收成应该不错。”蒋川的眉梢有掩不住的喜悦。
在各部门的协作下,新技术的落地改变了农民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玉米和大豆的收获期分别是7月和10月,农技站技术人员会指导业主,确保玉米收获后,大豆长势健壮。”邻水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代旭峰说。
今年,邻水县引进5个业主并进行技术培训,拿出“真金白银”给予财政补助,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规范化。根据玉米、大豆的生育期,邻水县也推广适宜密植高产的玉米品种,以及耐荫抗倒的高产大豆品种。
“邻水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抓手,通过政策奖补、良种推广和技术指导,引导全县25个镇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共8万亩。”邻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夏路程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