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武胜:向脱贫摘帽发起总攻

www.scol.com.cn  (2018-04-24 09:03:19)  来源:广安日报  
编辑:刘川  

今年以来,面对贫困县摘帽、44个贫困村退出、减贫13193人的目标任务,武胜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四个好”要求,创新机制凝聚合力、抢先抓早落细落实、发展产业助农增收,在激越的冲锋声中,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向脱贫攻坚发起全面总攻。

创新机制凝聚合力

今年以来,武胜县白坪乡凤鸣村贫困村民李国才已多次在家接受该乡卫生院院长李斐的免费健康检查,还获得了一些治疗药物。今年71岁的李国才在两年前患了脑出血,能享受到这样精准的健康扶贫政策,与该县创新实施“五帮四包”工作机制分不开。

量大、面宽、程度深,是武胜县的真实贫困状况。2013年底通过精准识别,全县共有贫困村13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4223户、63730人,贫困发生率为8.9%。截至2017年底,全县尚有60个贫困村未退出,8395户18818名贫困人口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2.6%。

“越到后面,越是难啃的硬骨头。”武胜县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要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如期摘帽,必须强化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加强人大、政协协同配合,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强大合力。

因此,武胜县在扎实推进“五个一”驻村帮扶的基础上,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科级干部“包村”、股级干部“包组”、全体干部“包户”的“四包”帮扶机制,进一步充实扶贫工作力量,全覆盖结对联系全县515个行政村的贫困户以及非贫困户。“各医院(卫生院)、中小学校的职工加入脱贫攻坚行列。他们利用休息时间、节假日进村入户,送医送药、送文化。”该负责人说。

“光有劲不行,必须找准切入点、着力点。”今年初,武胜县结合实际,从项目建设、群众收入、帮扶效果等9个方面,明确了28项重点工作。

“就项目建设而言,在强化规划引领的同时,逐一落实了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的项目建设要求。”该负责人说,例如,对照贫困村退出的“硬杠杠”,该县将在6月底前实现拟退出的44个贫困村通村硬化路,卫生室、文化室等达标,今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10元。“为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也要加强督查督办,严格考核评价,逗硬落实各项奖励、问责举措。”

抢先抓早落细落实

这段时间,武胜县石盘乡边岩村村民秦中琼十分忙碌。每天清扫完村道的垃圾后,她就要忙着赶回家,因为家里的新房正在进行室内装修。

2013年,秦中琼的丈夫在外务工时发生意外,治病花光了积蓄,最后还落下了二级残疾,她家也因此致贫。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秦中琼大力发展种养业,还申请到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一家人的收入在去年就超过了“贫困线”,但住房问题仍是她的“心头痛”。

今年,秦中琼家的新房在一个月内就拔地而起。“有这么好的政策支持建新房,我们家今年脱贫肯定没问题。”秦中琼高兴地说,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她家可按每人25平方米的标准建现房,同时享受补助资金。“图纸都是现成的,自己请工人就行了。”

秦中琼家即将喜迁新居,得益于武胜县在脱贫摘帽工作上抢先抓早。“4年来,我们坚持统筹推进扶贫项目,贫困县摘帽‘三有’项目以及今年拟退出的44个贫困村‘五有’项目都已基本实施。”武胜县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3月初,全县范围内就已启动贫困户“三建四改”、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项目建设,并明确要求6月底基本完工。“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第三季度进行查漏补缺,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该负责人说。

发展产业助农增收

4月12日一早,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冬枣基地里,业主曹勇和几位村民在地里除草、施肥。

曹勇是该村回乡创业的村民。2014年,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村里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直在镇上做水果生意的曹勇,回乡了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冬枣。不仅如此,他还协助村里建设了50亩“枣新品种引进推广示范园”,发展村集体经济。如今,冬枣基地已见成效。冬枣成熟时节,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采摘,“飞来石冬枣”还通过网络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平日里,周围村民还能就近到基地务工,实现增收。

发展产业是“一次输血”向“长效造血”扶贫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实现广大贫困户和村集体可持续稳定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除了冬枣基地,去年,飞来石村还利用产业周转资金,引进业主发展了300亩晚熟柑橘基地,同时完善了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持续增收。截至去年底,该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1万元,贫困户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与飞来石村一样,今年武胜县拟退出的其他43个贫困村,按照“一基两主四特”产业定位和“两核五带七基地”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遵循“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发展晚熟柑橘、优质蚕桑、水产养殖或黄精等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并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实现整村脱贫。

与此同时,武胜县还立足实际,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一定补助资金,鼓励其发展庭院经济及“短平快”的产业,确保贫困户实现短期增收。(姚毅 胡苗刘婧)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