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任禹舟 记者 罗海韵)9月10日早上6点半,天刚透出微光,广安市武胜龙女湖中学老师谭娇已来到学校。推开办公室门,书桌中央摆着一捧用牛皮纸包着的向日葵,花茎上系着便签,是去年受资助的学生寄来的:“谭老师,教师节快乐,我现在也在做义工,帮助他人,像您当初帮我那样。”
在办公室墙上,挂着武胜县三八红旗手的奖状,旁边是学生送的千纸鹤,每只鹤里都写着愿望。
谭娇出生在普通农村家庭,爷爷的善举让她从小耳濡目染。她回忆,童年记忆里储存着“仁义值千金”这句话。从“小家”到“大家”,她用15年时间将善意化作助人实事。
谭娇(左一)在武胜县阻泳志愿服务队
2010年大学毕业,谭娇考入武胜县烈面中学。2014年新生军训期间,她发现班上两个男生总躲在教室后排,因没钱买军训服。谭娇自费买了两套,以帮助他们融入集体。而后,她将工资拆成三份,用于家庭开支、学生应急和匿名助学。
“高一生活才开始,我发现班里的张成东(化名)不怎么去食堂,"谭娇翻开泛黄的备课本,上面记着:“经过多方询问,我得知他缺少生活费,担心给家里增加负担。”
除了把饭卡借给张城东,谭娇为他申报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向年级分管领导汇报其家庭情况,减免其学杂费和住宿费。为了保护自尊心,谭娇特意说:“学校给老师发的补贴,我吃不完。”
2017年3月,谭娇听说张成东要放弃高考,因为父亲病重住院,他想辍学打工。她赶往医院,在病房外悄悄替他补交2000元住院费。她反复叮嘱张城东:“你现在应该好好备考,等你有了本事,才能帮你爸扛事。只要你坚持学业,我愿意供你上大学。”直到孩子红着眼眶点头说“我考”,她才松了口气。
那些年谭娇工资不高,父亲每月的透析费也是一笔开销,家里还有孩子要照顾。2022年5月,父亲在弥留之际告诉她:“娃啊,别总为我操心了,你帮那些孩子,比守着我强。”
如今,张成东已大学毕业,有了稳定工作,并把家人接到城里。教师节问候时,他细数今年做的好事,“谭老师,你以前说帮人要讲分寸,不能伤人自尊,我都记着呢。”
如今,作为武胜县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的核心成员,谭娇正在策划“善意传递计划”。每年三月文明礼貌月,她都召集学生走进敬老院,做无偿义工,帮老人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用唱歌跳舞等形式送去温暖。有学生放假去敬老院,回来给她发照片:“谭老师,我给爷爷奶奶带了水果,还帮他们收拾了屋子。”
15年间,她每月一对一资助的贫困生有7人,公益组织内帮扶学生14人,金额超12万元,组织志愿服务活动70余次,参与师生超4000人次,持续开展社区服务。当被问及如何坚持,谭娇说,自己不是在“帮”学生,而是在跟他们一起“攒温暖”:“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为需要的人提灯引路而已。”
(图源受访者)